首页 -> 2008年第6期

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教学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作者:丁克贤




  1 研究方法与个案背景
  
  1.1 研究方法
  调查小组对甘肃省陇南地区某村小A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此次调查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教师访谈提纲、学生访谈提纲、学生重点组访谈提纲、校长访谈提纲、县教育局长访谈提纲、教师课堂行为观察提纲、学生课堂行为观察提纲、师生互动观察提纲、家长访谈提纲、村民访谈提纲、村长访谈提纲等。访谈主要围绕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需求等,既包括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教师的教学方式,又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等。小组成员分任务深入到学校课堂和社区,采用观察,访谈和收集资料的方式搜集相关信息。
  
  1.2 个案的背景
  学校建于20世纪70年代,占地7333平方米,位于村子正中间,公路从旁边经过,交通相对比较方便,发展空间比较大。相比边远山区,学校在地理环境上有一定优势。学校现有教师8人,其中男5人,女3人。(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在对校长的访谈中得知,学校师资欠缺,目前有学生290人(师生比1:36)。教师均为本地人,学校主要缺少音、体、美教师。(资料来源:校长访谈)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教学条件与资源
  1)教学环境恶劣。村小A地处穷乡僻壤,校舍简陋破败,年久失修,危房改造是学校目前最大的困难,建筑面积1056平方米,危房面积1056平方米(危房级别尚未评估)。学生家长不重视学生学习,部分家长出去打工,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受到很大影响,学习上没上进心、不听话、管不住、逃学。(校长访谈)
  2)教学仪器设备及文体活动设施缺乏。
  
  教学设备单一,数量少,不能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学校里教具用得最频繁的是圆规、三角尺。自制的教具有陶罐、铁罐;还有自制的长方体、正方体,是让学生用萝卜、土豆、泥巴做的(教师访谈)。
  学校图书室有图书1045册,学校没订报纸,是教师自订的,有《甘肃教育》、《未来导报》,是教育局规定的任务,每人订阅100元。图书室可以借阅,有借阅登记册。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图书数量少,图书科目单一,且以科普类的图书为主,教学方面的书比较欠缺。而且图书借阅制度不健全,图书不定期开放,只有管理人员在的时候才可以借。可见学校的图书室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3)对本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调查发现,该校对本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本土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结合学校和教师个人的现实情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发出符合本校教学实际资源的过程。学校在中欧、中英等不同项目的支持下,通过一些相关的培训活动,开阔了教师的视野。经过教师间的交流、取长补短,现已在A中学和其它7所小学开展了校本培训,这些学校通过举办“新课程”专题讲座,收看新课改实况录像,“空中课堂”等,对教师进行培训(A小学所在学区供稿)。
  在教学资源方面,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他们希望能多与兄弟学校交流,接受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转变落后的教学现状。能切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有所用(教师访谈)。
  
  2.2 教师教学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在听课过程中,教师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而且偏重于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访谈中老师提到:“看了中欧项目后特别羡慕参与式教学。但回来实行几次都失败了(教师访谈)。原因主要是他们参加的培训大多是统一模式,没有考虑到学校的真实情况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培训脱离实际。教学语言都是带有方言的普通话,感觉很生硬。上课只是老师单纯的讲授,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很少,而且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有限,学生回答问题后也没有给予评价,就草草了事。提问的语言也生硬单调,无技巧性,只是一些判断性的问题,学生只能回答是或否,很少问为什么?比如下面的这节课:
  这节课是数学课,讲的是《年、月、日》。主要采用的是讲授的方式,由于是复习课,整个课堂的流程比较顺利。基本是以提问和引导为主,但当学生迟疑时,不能合理引导,而是大声呵问;点拨性语言少,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还有,教师为了让学生牢记年、月、日,在复习讲过的内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日历,老师巡视。笔者观察发现,好多学生做日历的过程中把2月份的都做错了,但是老师巡视后,并没有发现,所以也就没有及时纠正。可以看出教师只是关注到了一小部分同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学过程中虽然课堂秩序较好,但是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其中呢?看下面的例子:
  教师让大家在一日24小时的基础上计算三日有多少小时?一学生小声回答,三日有92小时,全体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三天有92小时。(课堂观察)
  这样简单的问题全班都答错了,可见学生并未积极动脑,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语文课的听课过程中发现,虽然老师喜欢使用合作式、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但是分组之后,各个小组成员之间并未互相讨论。最后回答问题的重担基本落在小组组长身上,小组其他成员很少进行补充。实际上,这样的分组教学远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只是流于形式。
  2)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关注不够。这里的学习困难儿童仅指学习能力差的儿童。调查发现,A小学对学习困难儿童采取了下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问:老师是如何看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怎么帮助你们的?
  答:和其他同学一样对待。没有帮助过,只不过(布置作业)学习好的写一遍,我们差的写三遍。(学生重点组访谈)
  问:对学习成绩差及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校及教师有没有提供特别照顾的具体计划?这些计划是如何实施的?
  答:没有制定具体计划,但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有课余辅导和面批作业两种。对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学生学习的,学校给予适当补助。在今年“两免一补”之前,主要是免除学杂费。(校长访谈]
  问:在大班教学中如何作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可行吗、如何帮助‘嗟”生以及学习障碍生)
  答:从现在来说,应当是可行的。如开放式教学、提问、争辩等让学生自由表达。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同时让成绩好的同学来带成绩差的同学。对于学习障碍生一般采取能学多少就学多少的策略。(教师访谈)
  答:按学生个性分层次,心中有个好、中、差的标准,然后进行差生的个别辅导。分座位时,一个好学生,一个差学生,让好学生带动帮助差学生。(教师访谈)
  从上面的访谈资料可以看出:A学校对学困生的关注,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说教或者不管不顾的层次,没有通过认真、仔细地研究、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从而没有及时有效的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3)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低。通过对教育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