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喀什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研究
作者:刘秀明
充分利用“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库”使农村中小学实现远程教育覆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提供指导和准备。以突破语言教学的局限性,让新疆的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平衡,城乡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同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努力实现远程教育设施在“双语”教学中“班班通、堂堂用”,使“双语”教学惠及更多少数民族学生。确保他们及时更新各种资源,真正实现与发达地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的目标”。
定期由相关部门组织对各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不定期检查、维护,对管理人员进行测试,经考核合格持计算机证上岗,发挥远程教育为当地培养经济建设所需人才的积极作用。
4)进一步改革学校教学管理方式,实施科学管理、特色管理。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学习,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摆在优先地位和议事日程上,科学管理,创新管理,提高管理素质和水平。在办学理念、内部管理体制的科学化和育人社会化方面重点抓落实;在上级教研人员的指导下,规范课改行为,加强学校的课程研究与实践,不断探索适应当前课程改革需要的课程管理制度,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并在实践中完善和健全,进而一步步实现打造品牌学校的目标。
5)加快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推进教材建设。以科研为先导,加强对基础教育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材的研究。根据整个教学计划、目的、要求,开发易于理解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按照国家统编教材的基本形式、编写方法,自编易教易学,配套的乡土教材、辅助读物,使语言、感情、环境接近民族的语言习惯、生活特点,力求达到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统一。
6)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倡导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新课程倡导多元的教育评价,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经常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可以采用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领导听课、同行、师生评价,召开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情况等,鼓励学生参与每个阶段评价标准的制定,将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与日常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建立个体化的评价指标,完善课程设计,重视多样化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7)有计划地扩大双语教育的范围,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喀什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单一的语言环境决定了汉语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与外界沟通的“瓶颈”。在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结束后,60%以上的学生将转入生产领域,这就需要各学校创造性开展教学实践课,为达到“学而适用,学而会用,学而善用”而努力。
在课程设置上,要优先增设汉语口语、视听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其次,在汉语系学校,适当扩大双语班的招生规模,或民汉学生混合编班;还要充分重视民族的实际与民族群众的心理、生理特点,体现民族历史文化和具有民族优势的地方特色课程,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掌握实用技术的有用的新型农民。
8)加强对学习者的研究。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特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充分利用课堂将学习策略和知识的传授融于语言教学和课程中,把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指导和训练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立足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研能力,让学生从改变学习习惯入手,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评估,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帮助不同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者分析自己现有的学习条件,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从而取得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学习效果。在重视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提高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还要渗透思想品德、“四个认同”教育,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总之,发展民族基础教育要遵循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六条基本原则不动摇。
笔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切实落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举措,符合各族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只有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构建学习型社会为目标,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才能持续快速发展,喀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走出特色,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必将推动南疆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