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实施差异教学促进异步发展

作者:陈丹娜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四大理念中的首要理念。但无论何时、何地,一个班级的学生总是存在发展水平的差异,他们学习的起点并不相同;而在班级授课制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授课,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让优等生拔尖、中等生争先、后进生过关,大面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以提高学习效益?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实施分层教学,注意照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做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分层化有机统一,才能使每个学生在课堂里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最大限度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1 承认差异,确定不同目标
  
  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课堂上,如果教师忽视学生实际而盲目制定教学目标,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那么,这个目标既不能激起全体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只有承认学生间差异,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确定符合他自己实际的目标,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根据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先制定总的学习目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再让学生自主确定分目标,有的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有的要发挥想象,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有的则要将心比心,通过第三者的内心(即文中心理描写)揣摩和人物所处环境、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这样,不论上、中、下水平的学生都成了学习的主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学习目标,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成功,这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在不同起点上的发展。
  
  2 利用差异,组织交流合作
  
  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若善于利用这种资源,让有共同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进行合作学习,就能促使每个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得到良好发展。因此,语文课堂应创设平台,提供时间和空间,利用差异让学生充分合作学习,促进共同发展。
  如,教学《中国石》一课学生提出了问题:“我’为什么把‘中国石’奉为至宝,‘中国石’为什么会给‘我’带来温暖和快慰?”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有的提出可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有的提出可用联系资料的方法解决,有的提出可用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解决,还有的提出用多读书的方法解决。但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能更快、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此时,教师充分发挥引导的功能,建议学生先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展开自学。在学习小组内,个人和小组可自由选择要联系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进行理解,体现了课堂学习的分层。交流时,更体现分层教学中群学的特点,由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学所得,组内或组外的其它同学及时补充或发表独立见解。这样利用差异,互帮互学,师生、生生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局面,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当然,在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中,教师务必来回巡视、点拨、引导,以起到分层指导的功能。当然,这时还只是采用一种途径解决问题,老师还建议可以在课后试着用其它方法去加深体会这一难题,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保证了不同层次学生在同一学习目标内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3 照顾差异,设计梯度练习
  
  基于不同层次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个学生都设计相同难度的训练,势必产生“强者吃不饱,弱者吃不了”的现象。教学中,宜照顾差异,采取分层训练,既设计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基本练习,也设计选做的练习,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实际情况等选择做什么、怎么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精神。
  如,教学《中国石》这课,在检验学情、巩固学习成果环节,设计了多形式、有层次的训练题供不同层次学生自由选择完成。设计用“因为……所以……”句式根据8、9节内容写话,学困生能很好地完成这一简单的、基本的巩固题;设计用“虽然……可……因为……”句式根据8、9节内容写话,较好的学生就可选择这有一定难度的题,解决他们“吃得好”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做得快,设计用“虽然……可……因为……”句式联系生活实际写话,供这部分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同时可以把知识迁移运用于实际。
  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下有底线,上不封顶,激励每个学生向更好的方向迈进。这样的分层练习,照顾到每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
  
  4 依据差异,实行分层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评价提出了新建议:“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依据他们的不同起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才能有效“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分层评价必须要有分层的标准,这不同的标准就是学生自主确定的不同的学习目标。基础较差的学生所确定的学习目标相对优生来说往往是比较低的,但只要达到他所制定的目标,教师就应作出适时的肯定、适度的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成为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学困生虽然基础较差,但他们同样有很强的自尊心,对评价非常敏感,教师应并善于抓住这些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次大胆的提问、一次偶然的发现,都应充分肯定,多加鼓励。对中上的学生,教师也应根据他们确定的较高的目标,严格要求,对于他们的错漏不宜轻易放过,以促进他们在高起点上获得发展。如,一次课堂小练笔,班级“小作家”念完他的作品后博得同学阵阵掌声,笔者指出他的两次语法错误,给他的成绩是“优减”。而写话一向言语不通的A同学这次却出人预料地写了五个还算通顺的句子,当即评给他“优”,只听同学窃窃私语:这样也能得优?笔者问学生:“他们俩谁的进步最大?只要进步大,就都能得‘优’。”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高举小手争着也要上台交流。
  分层评价,应让评价主体多元化,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交流合作时的这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相互评价,不仅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氛围,而且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强化所有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他们参与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为全体学生创设主动学习、自主选择与合作学习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享受成功的快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了每个学生在各自起点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