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军事·军旅 > 穿越死亡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二 | |
|
|
由此她便不时会想,假若自己去做别的事情,或许就会更成功和更幸福。如果说肖群是一心为报道公母山之战而来,白帆来前线的动机就要复杂一些,虽然她自己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白帆也渴望取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但这种获取成功的愿望却同离婚后心底生出的巨大空虚有关。有一件事白帆是清楚的:她从十六岁开始寻觅十全十美不同凡响的爱情,直到今天,这种爱情仍没有来到自己的生活里。她渴望事业的成功,但在内心深处,更渴望的却依然是自己企盼了大半生的浪漫而迷人的爱情故事,以及由它所带来的美满的婚姻与幸福的家庭。 从北京到战区的三天四夜的火车旅行途中,他们的心境是高度亢奋的。两个人甚至还在卧铺车厢里详细拟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采访计划,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实现,他们关于公母山地区收复战斗的系列报道就将成为本年度国内新闻界的重大事件。但他们如期抵达L师后却受到了冷遇。部队正向作战地区运动,师首长无暇接见他们,只有一位政治部的副主任登车前匆匆露了一面。到达作战地区后,他们先是要求跟随师前沿指挥所行动,没有得到答复,又请求随攻打001号高地的B团主力一起行动,则遭到B团团长的果断拒绝。挨到今天早上,师政治部的一位干事打电话询问A团愿不愿接待他们时,两人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的计划连同实施这个计划获取巨大成功的愿望,都面临着泡汤的危险。在师基本指挥所里待下去就无法准确及时地了解明天的战斗进展情况,也就无法迅速向北京做出反应,他们赶在战前来到前线也便失去了意义。一时间,肖群和白帆心里都生出了一种走投无路的悲怆。 不料早饭后却从A团来了电话,A团团长江涛欢迎两位记者莅临他在猫儿岭的前沿指挥所。没过多久,不是一般的参谋干事,而是团参谋长本人,受团长的委托,亲自带车接他们来了。两位记者的欣喜可想而知,没有丝毫犹豫,就收拾行装上了尹国才带去的吉普车,此时他们已在悄悄地感激这位A团团长了。车子开动后。尹国才口若悬河的欢迎词更使他们连日来饱受冷遇的心感到温暖和亲切,而他一口一个“我们团长”表露出来的对江涛的崇敬之情,也很自然地唤起了记者们职业性的好奇心。 “尹参谋长,你能简要地向我们介绍一下你们团长吗?”尹国才的话刚刚告一段落,脸颊上终于恢复了平静的女记者首先开口道。 白帆的一双好看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兴致勃勃的光芒,男记者也用异常感兴趣的目光望着他,尹国才意识到现在是自己为团长的出场充当“前言”的时候了。 “我们团长嘛——”他毕竟有经验的,为避免给客人留下过于主动的印象,开口前他先仿佛是不自觉地皱了皱眉头,做出一点欲言又止的样子,似乎女记者的问题让他有些为难,似乎他还拿不准应不应当相信他们;突然,他的眉毛轻巧地一扬,目光变得坚定、热情、明亮了,好像他到底下了决心,不再把记者们当外人。“我们团长——不瞒二位——在本部队里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开口道,“以后你们在前线待久了,就会听到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其中不少是真的,也有不少属于演义性质,不过它们无损于我们团长的形象!” 他大声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两位记者,好像他被这个话题激动了,一旦记者们提出不同意见,他就会挺身而出为江涛辩护。他知道自己又开始在外人面前扮演一个对团长忠心耿耿的角色了,还知道每次演出的效果总是很好的:即使对方不完全信服他对江涛的赞誉之词,仍会对他的忠诚留下深刻印象,而一个能赢得部下如此崇敬的人自然就会让他们从心底暗暗钦佩,这样他还是获得了成功。此一次也不出他的所料:他还刚刚说出“有争议”三个字,两位记者就为他对团长的忠诚微微有些动容。一闪念间尹国才还准确地猜出了记者们的心理活动:改革的年代,有争议往往就意味着大有文章可做! “尹参谋长,你是否能给我们讲讲这些争议呢?”现在开口的是那位身材细瘦、比女记者拘谨、看上去却更有城府的男记者。 尹国才心中暗暗袭过一阵喜悦。眼下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认定北京来的这两位记者智商在他之上了。今天他就像一位有道的巫师,不仅没费很大法力便将他们乖乖地引向了他要他们去的方向,还让他们主动地与自己配合起来! “记者同志,你们是知识分子,知道古人有一句话,叫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又有一句俗语,叫‘出头的椽子先烂’。简单地讲,我们团长在这支部队,就是一棵出头的椽子,一株林中秀木……在我看来,像他这样的人出现在今天的部队里并引起争议,并不是没有原因和不正常的。恰恰相反,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改革,今天的军队也需要有一种新变化,她应当更有战斗力,更有生气,更富于创造精神。能够负担起这一历史使命的人,正是那些将生命之根深深扎在军营的土壤中,对部队和战争的事业满腔热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全新的知识结构、强烈的创造意识的人。江涛同志正是这样一个人,而他的作为所以会引起那些脑袋瓜比较陈旧的人的所谓‘争议’,也就毫不奇怪了。” 他一口气说出了长长一篇盖棺定论式的言辞,停顿了一瞬,观察到已给记者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才接着详细地讲述了江涛的出身、履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却放在江涛近两年来在A团的“创新”和由此引起的“争议”上。他也没有回避江涛的离婚和部队眼下关于他和张莉的那些传言,不过后面这件事却被他用来证明一些人对江涛是多么“别有用心”。这段时间他没有忘记观察自己的叙述在记者方面引起的反映:他们分明完全被吸引了,进入了他用语言为他们设定的氛围;即使讲到江涛和张莉的事,两个人也没有明显表现出很多的反感。尹国才又高兴了一回:看来他的估计不错,北京来的记者对于男女之间的“交往”会持一种比较开明的态度。不仅如此,他还发现江涛和张莉的事不但没有损害他们对团长的兴趣,看上去似乎还相反大大加深了他们的兴趣! “记者同志,关于江涛同志,我能够告诉给你们就是这些。如果你们对他有兴趣,到了猫儿岭可以直接找他谈,相信二位一定能听到更有意义的话……但我还是想说,不是今天这种改革的时代,部队里便不会出现江涛;有了改革的大气候,江涛这样的新人就一定会从我军新一代基层指挥员中脱颖而出。不夸张地说,江涛这类人恰恰代表了我军的未来,而今天的A团团长不久也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军队里高高升起的一颗亮星!”最后,他没有忘记再用一番发自肺腑的、激动的、赞美诗一般的语言,为江涛做了总结,也结束了自己的长长一段介绍。 吉普车里静了下来。就像舞台导演知道一幕剧情紧张的戏演过之后要让观众稍事休息一样,尹国才此时完全闭上了嘴,久久沉默下去,仿佛在动情地介绍过江涛之后,自己也需要时间让心潮渐渐趋于平静。但他决不限于让自己只做一个演员,他还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演员,不愿意放弃在幕间休息时观察剧场观众对自己演出的反映。记者们的表情变化说明他们已由上车时对江涛的单纯的好感好奇进入到了情绪和思想的深层激动,然而也正是这一刻,他发觉对于他们心里翻滚的是些什么念头有些把握不住。女记者一直是上体前倾,专注地听他介绍的,现在却背靠着车座,半转过面孔去望着车窗外的景物,白皙的、端庄美丽的脸上浮现出的不是笑容,而是一种怅然若失的表情,漂亮的大眼睛里凝固不动的也不是喜悦,而是两个沉思的和忧郁的亮点;男记者仍保持着那种僵硬的、倾听式的坐姿,清癯的面孔上浮现出的却是另一种专注的、似乎突然痛苦起来的神情。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