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军事·军旅 > 大势中原 >  上一页    下一页
九五


  2月9日,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为对付敌人的残酷扫荡,并部署主力转移后的工作,野战军主力须留大别山再与敌打一个“圈子”。

  2月22日,邓小平接见鄂豫区领导人,部署主力转出后的工作,要求做好对付敌人残酷“清剿”的准备。之后,中原局发出《关于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要求在野战军主力转出后,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应以更广泛、更积极的游击战争,独立自主地坚持大别山战略阵地。

  至此,大别山主力转出以及内线坚持的全部准备工作完妥,新的战略远景即将变成辉煌的现实。

  不难设想,野战军主力转至中原作战之后,大别山区面临的将是更加艰苦卓绝的斗争。然而此时,无论是谁也不再怀疑这样一个事实:大别山的战略阵地在皖西、鄂豫、江汉、桐柏军区和地方群众的坚持下是巩固的,共产党不会像过去那样丢下根据地,共产党人在这里扎稳的脚跟再也不会动摇了!

  因为,幼稚和苦难的时代已经和正在过去。

  §安徽临泉 韦寨 1948年2月24日

  元宵节。

  黄昏过后,天边明月高挂,地上灯火通明,连早春的晚风都带着扑面不寒的暖意。一年明月从头圆,在这传统的团圆之日,村村户户一片喜庆气氛。

  “后指”早上离开张大庄,经沈邱、李桥,行程80里,天黑后抵达韦寨。

  杨国宇想方设法弄到一些糯米粉,还有一包白糖,发动干部战士包元宵。他一面张罗,一面宣布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喜的消自:

  “面要省着点用,一定要包够数,每人两只,一只不能少。啥道理?一只代表‘后指’,一只代表‘前指’,吃到肚里,代表‘前指’、‘后指’大团圆喽!”

  今晚,邓小平将率领“前指”到达韦寨,与“后指”会师,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下子传开了。

  刘伯承早已等候在韦寨村外的野地里,他的身后是两排长长的欢迎队伍。刘伯承在踱步,眼睛始终盯着前方。75个日日夜夜虽不算漫长,但这毕竟是刘伯承和邓小平最久的一次分别。

  “邓政委来啦!”一个战士喊起来。

  夜色中,马蹄嗒嗒,搅碎了冬日的清冽。

  刘伯承看不清,向前走几步,停下,突然大步。

  邓小平远远地跳下马,朝刘伯承奔来。

  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语言显得多余。军人、统帅的重逢,两双紧握的手包容了全部的情感。时间在这巨掌相握的一瞬间凝固了。

  良久,邓小平望着刘伯承满脸的皱纹和银白的发丝,沉甸甸地说:“司令员,你的白发又多了。”

  刘伯承也在上上下下打量着邓小平:“邓政委,你……瘦了。”

  邓小平微笑:“总而言之,我们都还活着,这就是蒋介石最头疼的问题。”

  刘伯承开怀大笑:“记得进大别山的时候,我就说过,我刘伯承还不想死,我还要睁着一只眼睛,试看中原逐鹿,鹿死谁手!如今,离这一天不远了。”

  10里夹道欢迎的队伍响起一阵接一阵的掌声。

  从大别山转出的部队泪水洗面。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如果不是他们依旧雄赳赳地迈着整齐的步伐,这已经难以称之为“部队”了。自制的棉衣裂开一道道口子,露出带着棉籽的紫花;草灰、树汁染成的棉布早已褪色,现出红的、绿的、花的“原形”……衣衫褴楼,面容。憔悴,乱发蓬散,须如荒草,形若一队浩浩荡荡的“叫花子”。

  笔者翻阅了有关资料,上面记载着这样的数字——

  进大别山前,即1947年7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征时的实力统计:

  第1纵队33357人;
  第2纵队31000人;
  第3纵队26468人;
  第6纵队26322人;
  野战军直属队6370人;
  总计南下124147人。

  坚持大别山斗争时的1947年11月29日,野战军司令部向军委汇报实力统计;

  第1纵队23000人;
  第2纵队19000人;
  第3纵队24000人;
  第6纵队22O00人;
  野战军直属队3000人;
  共计91000人。

  此时比南下前减员30000人,其中被俘800O名。

  主力转出大别山后,未经补充时的实力:

  第1纵队15363人;
  第2纵队11627人;
  第3纵队15384人;
  第6纵队14280人;

  除去野战军直属队不计,尚存56654人。

  主力转出大别山时,“留下一批军区部队和分遣开展地方工作的人员,姑且计万余,即便加上此数,亦不足70000人。

  由浩浩12万大军变为不足7万人马,笔者已经感到不需再举更多的例子,发更多的感慨了。仅此冷冰冰的数字,足以使人们体味到,为了实现伟大的战略转折,刘邓大军所付出的艰难、困苦、英勇和牺牲。

  当代著名作家徐怀中当年也是刘邓战士。他和其他一些人是最后一批转出大别山的。他们分遣在新县地区开展工作,离开主力部队的时间更长一些,就像孩子离开母亲的时间更长些一样,吃苦自然更多些。他对笔者说:

  “那天清晨,当我们渡过淮河,听到主力部队的司号员在山上拔号的声音时,我们都止不住哭了。”一位参加过大别山进军的老同志回忆当年,曾饱蘸激情写过一首诗词,可惜我们没有查到他的名姓,实在遗憾。我们没有机会征得他的同意引用这篇诗词,但我们感激他为后世记录下如此壮怀:

  四十昼夜风云
  三千里路征程
  大河飞渡
  平原长驱
  鲁百鏖兵
  初试锋
  横扫十万蒋军
  雄师南下
  跨陇海
  越黄泛
  渡汝淮
  入大别
  铁骑饮马长江滨
  任敌机横空
  蒋军追阻
  视若无人,
  合二陈扭战局
  转攻守协全军
  反攻急先锋
  千里大跃进
  壮举谁为者
  刘邓常胜军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