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教育随笔:一种有效促进教师成长的科研范式

作者:尚国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校本教研的大力兴起,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被唤醒,写论文,搞课题,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着有益的作用。相对而言,教师学写教育随笔,更是一种符合教师实际的、能够有效促进教师成长的科研范式。
  顾名思义,教育随笔是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面的笔记、杂谈、短论等。它既能体现教育的朴素哲理,又因理论层次要求不高、取材方便、形式多样等特点,符合广大教师的实际水平。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今天还缺乏教育理论的宣传和普及,缺少对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理论指导,教育随笔就起着“下放”理论、指导实践的媒介作用。作为现代教师,应该具备这项教育科研能力。
  一、 教育随笔的价值
  1.教育随笔为教师的教育科研拓展了空间
  钟情于教育随笔的教师,对社会教育现象的每一次感悟,对学生的每一次成功谈话,对每一节课独具匠心的教学创意,对每一次教育失误的反省都是教育科研,都可以作为我们教育随笔的素材。
  2.教育随笔是教师对教育反思的理性提炼
  新课程改革提出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把教育随笔作为日常教育反思的主要形式。在反思中记录自己的体验、感悟、收获、困惑及对问题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重温旧事,回想教育成效,教师常常会品尝理性的感受,这有利于教师向专业化、科研型的职业生涯方向发展。
  3.教育随笔是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的基石
  教育论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工作。我们一线教师可以从教育随笔起步,从“豆腐块”做起,开始我们的教育科研生涯。每一篇教育随笔都是颗明亮的珍珠,把许多明亮的珍珠连起来就是一个漂亮的项链,把许多随笔归纳起来,就成了一篇篇有价值的科研论文。
  二、 教育随笔的特点
  教育随笔,重在一个“随”字,随便、随手、随心等。随便,它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不需要规范化的模式,文字可长可短;随手,它涉及到的往往是一些正在发生的或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有些想法闪烁着思维的火花,所以需要及时捕捉;随心,写教育随笔,并非有他人的硬性要求,也不与职称职务挂钩,没有勉强,没有压力,完全是兴趣所至,性情使然。它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耳提面命的威严,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张声势,没有云里雾里的捉摸不透。它的形式灵活自由,风格随意平和,内容短小通俗,它的“性格”非常贴近我们教学第一线的老师!
  三、 教育随笔的方法要求
  1.学习教育理论
  只有理论素养宽厚扎实,才能在分析教育现象和解决问题时居高临下,左右逢源,使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能鞭辟入里。所以,教师要学习国家的教育政策,了解教育的发展形势,使文章始终跟上国家的教育改革节奏;要了解学科教育改革的新动向,为将来指导教改和从事教育研究奠定基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以及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专著,了解大师的思想精髓。这可以使我们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最重要的是,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滋生出底气与灵气,撰写教育随笔时也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2.借鉴他人经验
  大凡写作之人,都有个借鉴、模仿和独立创作的过程。环顾周围,有许多优秀的教育网站都开辟有教育随笔专栏,最著名的就是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创建的“教育在线”网站。现在,全国已有21个省市一万多名志同道合的教师受“教育在线网”的感召,加入到教育随笔的大军中,形成目前国内基础教育领域一道靓丽的科研风景线。另外,国内各大报刊都开办有教育专版,经常会推出一些令人叫绝的随笔精品。如《光明日报》的“教育时评”,《中国教育报》的“长短录”栏目,《中国青年报》的“教育评论”栏目,《文汇报》的“教育家”等等。我们通过学习揣摩栏目特点、编辑的用稿要求和作者的写作风格,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的创作起点,避免走弯路。此外,教师们还应该做有心人,通过剪报、摘抄、笔记等方式,养成积累资料的好习惯。
  3.善于寻找题材
  教育随笔的两个最大特点就是“随手可写、素材随处都有”。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基础上,使自己头脑常处于“激活”状态,去寻找教育生活中那些新鲜话题,养成捕捉教育问题的思维习惯。一般地说,选材应该注意以下几种。
  关于学校教育改革热门话题。如每年暑假,很多中小学纷纷开办名目繁多的学科“夏令营”,什么英语爱好者夏令营,作文夏令营,数学奥林匹克夏令营等等,学校把营旗安插在教室,夏令营实际上变成补课班,暑假已成为学校的第三学期。这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很多孩子苦不堪言。我们可以围绕当前学校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写一篇随笔性文章。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话题。时下,新课改带给教师全新的理念,带给课堂无限的生机。但也存在很多盲动和浮躁,使得课堂中“泡沫”泛起,诸如提问泡沫、讨论泡沫、合作泡沫、表扬泡沫等。课堂教学呈现一种虚假的繁荣。我们可以围绕这方面的话题,或议或叙,表达我们的看法。
  关于教育典故的话题。古今中外,有数不清的教育典故,都蕴涵着丰富的育人哲理。如从“积叶成书”的故事中,可以揭示当今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形成;从“乐妻劝母”的故事里可以提炼教师说服学生的语言艺术;从伊索寓言“太阳和风”的故事中,可以挖掘出教育工作“以理服人”还是“以力压人”的道理。
  关于家庭教育的话题。如独生子女的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少孩子在父母身边任性霸道,到外边却又缩头缩尾、缺乏自理能力,有人比喻为“在家是老虎,出门是老鼠”。我们可以以此为题,阐述家庭教育的正确理念。
  关于社会教育的话题。比如中小学学生喜欢“口袋书”,这是一种文化快餐现象。除了那些知识性的小册子外,有不少以渲染色情、暴力为主题的卡通画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学生的书包。这就给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教育话题。再如,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手机,一方面带给学生通讯的便利,另外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副作用,诸如垃圾信息污染了孩子的心理;短信闲聊贻误了学生的学业;购买手机助长了学生的奢侈和攀比之风。这又给教育者提出了新的德育命题。
  4.拟订一个好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容易引起编者和读者的注意。因为随笔不是专业性学术论文,是大众媒介上的普及性内容,所以,文体应符合普通读者欣赏的心理需要。
  一要新颖。即角度新,立意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那些不落俗套的题目,开篇就能给文章增添色彩。如要写一篇关于美育方面的文章,若用《从马雅可夫剃光头说起》做题目,就比《必须注意仪表美》或《怎样打扮才算美》等题目要吸引人;再如,写一篇“转化差生”的随笔,若用《要看到差生的闪光点》为题,就显得直白,若用《要发现“沙漠里的绿洲”》为题,就使读者满目生辉。
  二要活泼。即轻松自然而不死板。学术性论文可用《试论——》、《浅谈——》等严肃性题目,而随笔则不然。如要分析当前中小学课前预备唱歌存在的放任自流的问题,若用《课前预备中的尴尬》为题,比《不要忽视课前预备唱歌》要显得生动活泼一些。
  三要实在。即实实在在,直奔主题。有关政策类、带有时效性的内容,拟题应考虑实在,即直接提出论点和看法。如《这样的“成长记录袋”好》、《让更多的教师走进教研园地》等等。
  5.提炼文章思想
  随笔虽然篇幅有限,但同样需要思想,同样需要个性。当别人欣赏你的文章时,能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你那跳荡着的思想脉搏,能感受到你那凸显出来的独特个性,这样的文章才能让人寻味,爱不释手。文章如果是一张纸的话,那么思想的色彩会使它生机勃勃、多姿多彩。教师的思想来源何处?来源于教师对教育的关注和思考。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清理工作思路,时间一长,你就会在无意中发现,一向熟视无睹的事物中隐藏着真知,一向平淡无奇的现象却也包含着深意。所以,教育随笔要从别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出新意来,要跳出僵硬的思维看教育,要避免平庸无奇。
  6.要笔耕不辍
  总结国内一大批教育随笔方面的名家和高手的经历,他们都是把写教育随笔,当成一种教育日常的工作状态与生活状态,坚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用教育随笔来释放着自己的职业热情,抒写着生活感怀,充实着职业生活。教育随笔,帮助他们步入了职业生涯的辉煌。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当教育随笔成为教师生活中一项的内容时,教师就能自然体会到职业的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