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挫折教育”不要走了样

作者:高维迎




  期中考试之后,一位三年级小男孩的母亲来到学校,找到自己孩子的任课教师,了解孩子的考试情况。她手捧试卷,神色凝重,黯然泪下。原来,该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这次考试,成绩却落下了一大截,很不理解。据了解,学校担心学生因考试成绩太理想会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因此,有意加大试题难度。结果,一些班级数学平均仅七十分多一点。学校美其名曰“挫折教育”。对这种做法,学生不理解,家长和社会各界也颇多微词。
  让教师享受教学的快乐,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要让学生真正品尝到学习的快乐,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了阶段学习任务,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这种成就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的愿望。而学校为了让学生受点挫折,进行所谓挫折教育,不顾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提高试题难度,结果部分学生考试不及格,班平均也只有六七十分。难怪我们和一位五年级学生交谈时,他耷拉着脑袋,像做错了什么事,因为他的数学期终考试仅得了69分。这样的结果也许就是学校领导、老师所期望的,因为学生受了“挫折”,但这样的“挫折教育”,价值何在呢?芽由于考分较低,有的学生感到很迷茫,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有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参加奥数辅导班;有的学生家长想方设法为子女请家教,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了许多。这样的结果完全背离了教育者的初衷。
  我们倡导进行考试制度改革,在考试内容上,增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方法上,倡导给予多次机会,形式多样;在考试结果上,作具体分析指导,不把分数看得太神圣。如果利用出偏题、出难题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那么,这样的评价思想就缺乏人文性,评价内容就缺乏发展性,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已经被宠惯了,家长是他们的生活保姆,老师是他们的学习保姆。假如我们整个社会只是简单地一味以孩子为中心,如此成长的孩子,就会缺乏对社会和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感。因此,应让学生从小体验挫折。如对学生进行惩罚性教育,让他们知道做错了事应当承担后果,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的学生不懂得尊重别人,不珍惜劳动果实,可让他们通过社会实践,亲身去体验,比如跟父母去上一天班,体验残疾人、下岗工人生活情况,到贫困地区去体验生活,做社会调查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好途径。挫折教育要有针对性,要从实际出发。实施挫折教育,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时、适度、得法,让学生挫而不馁,知挫更勇。
  教育呼唤创新。只有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创新的人才。教育是艺术,教育更是责任。我们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真正对学生负责。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时候,自己千万不要先受挫。不要让挫折教育走了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