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我们是在养孩子,不是在养花

作者:朱国忠




  教师这个职业容易有心理枯竭的问题。我们每年所接的班级总有令人头疼的问题,每天也总有学生不能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教育教学之事十有八九不能尽如人意。这时,我们常常会发雷霆之怒,搞得自己精神伤痕累累,学生心态失衡。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被幽闭在教育的卡夫卡城堡里既自戕又害人、备受折磨,和新课程所倡扬的人文关怀越走越远。那么,我们如何逃出心灵的陷阱,回归教育的本真之旅呢?大卫一家关于“割草事故”的故事也许能让我们豁然开朗。
  大卫有两个天真活泼的小孩,一个5岁,另一个7岁。一天,大卫正在教他7岁的儿子凯利如何使用割草机割草。当教到怎样将割草机调头时,他的妻子简突然喊他,询问一些事情。当大卫转过身回答简的问题时,调皮的凯利却把割草机推到了草坪边的花圃上,并充分利用他刚刚学到的技术,开展工作——真是可惜,割草机所过之处,花“尸”遍地,原本美丽的花圃留下了一条2尺宽的伤痕。
  面对眼前的事实,大卫怒不可遏,大声呵斥。因为这个花圃花费了大卫很多时间和精力才侍弄成今天这个令邻居们无比羡慕的样子。就在他要继续呵斥凯利的时候,简快步走到他身边,制止道:“大卫,别这样,要知道,我们是在养小孩,而不是在养花。”
  “我们是在养小孩,而不是在养花”,这句普普通通的话犹如一道耀眼的闪电,令人眼前一亮,心灵为之一震。叩问自我:在潜意识中我们不也是把“花”看得比学生重要吗?
  也许,我们时时把教学看作是在养花。我们看重的不是学生弹性学力的成长、积极习惯的生成、学习兴趣的醇厚,而是学生显性的学业成绩、期待的学习表现。我们是否常常为学生拖拉作业、做错习题、学习热情衰退、考试砸了而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呢?为学生的一两个错字、一分两分甚至半分的差距而斤斤计较呢?
  也许,我们时时把教育看作是在养花。我们看重的不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成长,不是精神的健正、内心的敞亮、灵魂的感召,而只是学生外显的听话,守纪律,做好事,零事故。看重的是有外圈文化轰动效应的教育活动本身,并作为教育的全部、本真,教育的终极目标。
  做教师的常常会犯大卫这样的错误。但简的这句感人至深、意味深长的话让我们每个有良知的教师警醒:学生以及他们的自尊,要比任何物质的东西、所有要做的作业、一切考试的分数都要重要得多。那些曾经被学生们用足球撞碎的窗户玻璃、无意间在花圃里摘下的美丽花朵,永远不能复原;许多拖拉的作业不可能在时光倒流中做到及时完成;几份试卷上羞涩的分数不可能变魔术般地成为满分。我们何必再去打破一个学生纯净的心灵呢?如果我们审视的维度偏离了,如果我们为了爱“花”,而把学生的心伤了,那就是舍本求末、买椟还珠。那么,我们将关闭学生探索世界奥秘的大门,遮住学生亲近美丽的双眸,捆住学生亲吻世界的双手。在物大于人或以物代人的时候,爱就会逃亡,教育就会失灵。疏离生活,恐惧世界,在学生的谨小慎微中,我们将失却拥有真我的原生态的学生,学生将失却灵气四射的成功心智、回归生活的诗意心态、自我探索的体验心势、世界我家的人文心域。
  记得蒙台梭利曾经说过:你要看着我手指的方向,而不是我的手指。是呀,新教育的所指,是学生,是学生内在学力和人格的和谐健康的成长。这才是新教育、新课程指引的真正方向。而所有外在的东西,学生的作业、考试,学生的课堂外显,充其量只是手指,只是花。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高于一切,高于一切物质、一切外在的东西的人本化理念,倡扬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第三精神,有效调整教育价值坐标,时刻警惕教育目标的异化、教育本体的置换、教育主体的边缘化,果决地舍弃对学生成长的速成的追求。我们应该洞悉,教育内在于一个人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更多的取决于我们的信念和期待。真正的教育者,应当秉持童心向善的人性价值预设,正确地认识儿童,贴心地理解儿童,真诚地关爱儿童,虔诚地崇拜儿童,永久地保卫儿童,应当容忍儿童天生的弱点与无意的错误,保护学生明快的心智之火、单纯的情感火花。
  把学生和自己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才是我们教育的使命。致力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应是教育的根本性内涵。新教育,人大于物。教育的终极旨趣,就在于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教育所追求的最高旨趣就是人,就是人的发展。这才是健康的新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