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农村小学问题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张宏军




  一、 现状分析
  
   宋代学者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求解的前提,是创新的钥匙,是探究的灵魂,是思维的开始。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展问题性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最近,笔者走访调查了几十所农村小学,发现问题教学并未得到普遍的重视,具体到实效性上则更令人担忧,可归纳为“四性”。
  虚假性。学生提问仅仅是为了迎合教师的需要,博取教师的欢心。结果往往是明知故问,虚假问题多。
  功利性。由于就某个内容提问已纳入考试范围,且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不管是怎样的问题都可以得分,所以教师就想方设法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所谓“技巧”,就是提出的问题,越简单越好,字数越少越好。
  欺骗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穴1?雪标签式。教师片面地认为,问题教学就是让学生提提问题,所以上课时,教师会让学生就某个内容提问,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其中不乏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问结束,教师夸奖一番,然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搁置一边,继续按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学生有被愚弄之感。?穴2?雪钓鱼式。为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往往让学生提问,一直提到教师心中想提的那个问题为止,让学生提问好似教师设置的圈套。
  “去问题”性。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问号走向句号,课堂尾声缺乏可持续性。教学的最终结果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问题,而不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
  
  二、 对策
  
  问题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学生能问、敢问、会问、乐问,教师首先必须具备问题意识,能够改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引导诱问;少些批评斥责,多些鼓励表扬;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让学生从尝试成功或失败中来获取新知。
  1.真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1)示范导问。学生的提问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我们要做好言传身教,提哪些问题,怎么提,课前都要认真准备。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要与学生共同讨论,为学生提问做好示范。
  (2)思中生问。思考是提问的前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发现矛盾、疑点、奇特现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有理有据,才有深度和价值。
  2.真让学生提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提问题。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①利用教材。教学时可在揭题、审题时让学生提问,于教材的疑点处让学生提问,围绕重点问题让学生提问,挖掘教材的“空白”点让学生提问,在拓展延伸时让学生提问等。
  ②巧用媒体。特级教师林承霞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播放了美妙的钢琴曲。一曲终了,林老师说:“孩子们,咱们刚才听到的就是贝多芬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听音乐时,大家头脑中一定出现了很多问号,有什么问题要问贝多芬、盲姑娘和她的哥哥吗?芽”学生由于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纷纷提出。
  ③穿插故事。教学时可围绕教学内容适时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活跃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开头讲了一个小偷到博物馆偷名画的故事,诱发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提出了一串有价值的问题。
  ④开展活动。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问题。
  ⑤链接生活。通过在课堂上再现生活情境,或直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
  (2)完善评价手段,让学生提真问题。真实的学习问题是课堂内外自主学习最强大的内驱力,它使课堂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变得必要,使课堂教学的探究学习目标更集中。学生的真问题不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教学意图提出的假问题,它应当是在探究学习中,对教材、教师的疑问或批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动态生成的开放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提真问题,完善评价手段至关重要。
  ①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多一些宽容。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对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应及时加以肯定。
  ②完善考试中对提问的评分方法,按所提问题的深度和价值分档给分,促使学生养成深入思考提真问题的习惯。
  (3)通过巧妙拓展,让问号走向问号。创造性教学活动不仅应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还应以问题为终结。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问题,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因此,教师应善于通过巧妙的诱导、拓展,让学生头脑中的小问号变成大问号。
  3.真让学生解决问题
  (1)师生共同梳理问题,保护提问的积极性。在学生提问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提炼教学的核心问题,并以学生姓名命名所提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如可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重要问题、一般问题和简单问题三类,并根据不同类型分别进行处理。特别有价值的,作为贯穿教学的主问题;难度不大的,放在课中小组讨论时解决;而对于简单的问题,则可以个别解决。分层处理了学生的提问,让学生真正具有自主提问权,并从问题梳理中展开思维碰撞,真正实现“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
  (2)展示问题解决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独立或合作探索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抓住教材和学生理解中的不确定因素,鼓励学生创造,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护学生的创造权。
  (3)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创造。差异是教育的资源。无论问题得出怎样的结论,都是学生思考的成果,都应该尊重。不同的理解与争辩,可能使我们难以作出判断,但提问的目的本来就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萌生新问题,产生更高层次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创造。如有一位学生在别的同学都对松树的品质大加赞赏时,却独辟蹊径,提出松树的缺点——“一成不变”。这位同学的见解突破常规,独树一帜,极富个性,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