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学习”应当向“游戏”学习
作者:王 俊
剥夺整整一代人童年乐趣的行为迟早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诸多现状,我无力改变,但是我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量让我的学生过得快乐一些。如果亲近学习是必须的,远离游戏也是无奈的,那好,就让我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上一点游戏的色彩吧!
“学习”和“游戏”是儿童活动的两大主题,在一般人眼里,“学习”和“游戏”是两个世界的内容甚至是极端对立的。的确,从表面上看,“学习”是上课做的事,“游戏”是下课做的事;“学习”是“有用”的事,“游戏”是“没用”的事。我常听到我家楼下的一位妈妈呵斥自己家爱打陀螺的小孩:“你还不快学习去,将来你能靠打陀螺吃饭吗?”在成人功利的眼睛里,人生在世,除了吃饭,其他都是可以忽视的。
其实,“学习”和“游戏”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游戏中没有学习吗?有。不但有,而且游戏还是儿童最早的学习方式。而另一方面,学习也离不开游戏,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显得有趣,多少会学习带上一些游戏的色彩。只不过,在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把“游戏”看成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婢女”罢了。
在我看来,游戏不仅有其独立的尊严,而且还很高贵。游戏的高贵,就在于它直面儿童的心灵,孩子能在游戏中找到一种纯粹的自我,完全是为“当下”活着,没有其他任何外在的功利和负担。小男孩打弹珠就是为了打弹珠,小女孩跳橡皮筋就是为了跳橡皮筋,而不是为了将来成为打陀螺或跳橡皮筋的专家,这种能够直面自我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境界很高的精神生活。倒是我们成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逐渐迷失了自我,越来越庸俗化了。
我们似乎早已忘却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概念。是呀,教育不再高贵,“学习”也失去了灵魂,但是,无论是从个体生命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发展来说,没有灵魂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应该向“游戏”学习,找回“学习”本质中丢失已久的东西。
“游戏”之所以吸引孩子,是因为它释放着孩子的天性。对照“游戏”的一些特性,被异化了的“学习”应该感到汗颜,因为它常常扮演的是扼杀孩子天性的角色。
“游戏”是属于自己的,没有人逼着孩子去做游戏,如果是那样的话游戏也不将是“游戏”了。而“学习”呢?孩子们能从“学习”中找到自由吗?在现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不过是成人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而已。
“游戏”是丰富变化的,孩子可以扮演多种游戏的角色,并且可以从某种角色中找到自我认可。而现在的“学习”却越来越狭隘,狭隘得就像在半空中走钢丝,这种高难度的专业技能已超过大多数孩子的胜任能力。
“游戏”是容易成功的,即使失败了,也无关紧要,有谁看到哪个孩子因为玩输了游戏痛不欲生呢?可是“学习”就不同,它成功的舞台就只有那么狭小,学习上的失败对成长的打击是巨大的,有时大到可以轻视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的地步。
“游戏”是组合公平的,孩子们会挑选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来玩游戏,没有人会认为跟自己能力悬殊过大的人较量是一件乐事。可是,“学习”中就有许多硬性的指标,我们无形之中给每个孩子设定了一个真实的或假想的对手,而这些对手给他们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
“游戏”是前景广阔的。很多游戏非常富有哲理,它们能让每个孩子都有希望,只要你愿意玩下去,你就有成功的可能。而“学习”的前景是什么呢?在很多人眼里,除了考好大学和找好工作之外,再也没了其他的意义。这就是“学习”的可悲所在。
“游戏”不仅在宏观的理念上值得“学习”去反思,在操作意义上,还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一、知识的形成要像游戏那样引人入胜。当一个孩子尚且被抱在怀里的时候,他就喜欢别人跟他做“躲猫猫”的游戏。是呀,我们每个人有一种作为发现者的天性,谁都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谁都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惊喜和发现。事实上,“学习”的视野这么广阔,我们完全可以让“学习”像捉迷藏那样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我们可以把知识藏在一个让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找到的地方,或者和孩子一起去寻找连我们也不知道藏在哪个角落的知识,我们和孩子一起经历愤悱的焦渴、一起去感受成功的欢呼。这样的学习才充满着趣味,同时又能让孩子充分体验到自我的力量。“学习”中最可怕的是忽视了孩子喜欢捉迷藏的本性,把学生绑系在考试的桩子上,这种学习无疑是画“学”为牢的囚禁,其取得的成绩是以牺牲学生的探索力和创造力为代价的。
二、技能的训练要像游戏那样趣味无穷。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游戏中孩子们对一种刚掌握的技能会练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6岁的孩子刚学会拍小皮球,他一逮到机会就拍,根本不要家长、老师的布置和督促。12岁的孩子刚学会骑自行车,也会有意无意地在你面前骑来骑去,以此来炫耀自己的技能。而“学习”呢?“学习”中也有技能的训练,我们常常慨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厌学,其实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掌握儿童的心理。事实上,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关键要看当事者的心理体验而不是活动的内容,让6岁的孩子骑自行车和让12岁孩子去拍小皮球很有可能都算不上“游戏”。
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孩子都有拍小皮球那样掌握新技能的渴望,也都期待着骑自行车那样的获得新技能那样的成功,关键是我们是不是掌握了孩子们最微妙的需要,是不是把学习安排得像“游戏”那样为他们赢得了自尊和快乐。
三、情意的达成要像游戏那样欲罢不能。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学习”之所以不能像游戏那样快乐。这是因为“学习”缺乏了“游戏”中最重要的因素——自由。其实很多游戏对成人来说也很累也很枯燥的,但是孩子们却能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就是因为它是自由的。以拍小皮球为例,它之所以被称之为“游戏”,是因为第一它没人逼迫,拍与不拍、什么时间拍、什么地点拍都由孩子们自己说了算;第二它不计分数,拍多拍少都没有多大的关系。很难想象,当拍小皮球也作为功课特别是作为高考的学科时会是什么样子。
面对学生的“学习”,我们倡导了很多,也改革了很多,我们做了许多努力,但是学生在“学习”中依旧没有获得人性的抒放和精神的自由。没有自由的“学习”是不会有生命力的,一个真正学有所成的人绝不是来自于功利的追逐,而是出于内心深处一种近乎“游戏”的心态。
如果我们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那我们就会尊重游戏。尊重游戏当然不是泛游戏化,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势必带着一定的目的性。而这些目的往往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来体现:
“火眼金睛”——如果学生学习不细心,没有足够的观察力,那就来做“火眼金睛”的游戏吧。找几个学生站在前面,先让他们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的同学,然后请他们站在教室外面,教室里做一些微小的调动,比如将两个同学调换座位,或者是互相换衣服,?穴越往后变化越细?雪,再把教室外面的学生请进来,让他们猜猜教室里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样的游戏孩子们做起来非常起劲,其教育作用不言而喻。
“小小扩音器”——如果学生上课不专心,总是开小差,那我们就跟学生说好老师等会上课声音会突然很低,甚至没有声音,看谁能听清楚老师在讲什么,再把老师说的话扩大给全班同学听,这个游戏对集中低、中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非常管用。
“猜猜一分钟”——如果学生学习心浮气躁,好动不安,那就让学生闭目静息,老师拿出手表,让学生们猜一分钟有多长时间,看谁猜得最准。学生为了获胜,会静下心来默默数数。这里,猜时间是假,学会静心是真。做好这个游戏再来上课,效果自然会好。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这样一些游戏,从表面上看它侵占了一定的学习时间,而实质上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知道,连发展经济都要讲究可持续性发展,那么对于人的发展我们就更不能拔苗助长、急功近利。以短视的眼光无节制地开采学生的“学习能源”,同样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儿童心灵环境的恶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还给孩子游戏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