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莫让支教变了“位”

作者:徐利民 夏祖瑞




  新学年的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活动又开始了。为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不足问题,如今许多地方在实行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的支教由于变“位”而变“味”。
  
  一、 变“味”的表现
  
  1.名单到位,人员不到位。每学年初,各支教学校按照当地教育局支教工作整体安排,上报支教教师名单,但出现了支教教师名单到达受援学校,教师本人却不到位的现象。原因有三:一是支教教师本人与受援学校协商,每人出不等的请人代教费。这完全违背了下乡支教工作的初衷。二是支教学校不合理的安排。个别支教学校把即将调离出该校的教师名单报上去,导致人员不能到位。三是支教教师本人动用一切不正当关系不去支教。在支教名单确定后,支教人员动用一切关系,做受援学校及本校的工作,达到不去支教的目的。
  2.人员到位,专业不对位。这一现象表现在各支教学校下派的教师在专业上与受援学校实际情况不符。有些学校没有正确认识支教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支教教师人员的配备上,存在着“好的自己用,不足的下去锻炼”的思想。一些素质比较低的教师甚至后勤人员被下派到乡镇支教,相反给一些受援学校增加了压力。
  3.初期到位,中途缺席。一些支教学校常以学校工作需要为理由,经常要求某些支教人员中途回校工作。这一行为严重影响了受援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也影响了其他支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在位不谋事,管理不到位。在支教教师中,少数支教教师抱着交个差(教育局和学校的差)、了个愿(我也支教过,评职称不用担心了)的心态,在工作中敷衍塞责,滥竽充数,得过且过。他们没有带去城区教师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相反把一些坏的风气带到民风淳朴的农村学校,影响带坏了当地教师,给受援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是由于对支教教师的管理存在漏洞所致。支教学校疏于对支教教师管理,受援学校碍于情面不便管理,因此一些支教教师在失去管理监控的情况下,行为自由散漫。
  
  二、 矫正的策略
  
  任何不良现象的产生都有损支教事业的发展,阻碍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笔者认为,摆正支教工作的位置,是当前做好支教工作,推进区域性教育整体发展的首要条件。
  1.加大支教工作的宣传力度。各地要把支教工作的意义深入宣传到人心,特别是要让支教学校认识到,支教不是负担,而是锻炼教师的大好机会。要大力宣传支教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对支教工作不积极、不配合的个人和集体要予以通报批评(不论是支教单位,还是受援单位)。
  2.加大对支教工作的重视程度。各地要明确支教学校、受援学校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要把支教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去通盘考虑。支教学校不能把受援学校作为“卸包袱的大本营”、“落聘人员的暂歇岗”,受援学校要从生活上对支教教师给予关心。
  3.加强支教工作的管理力度。要加强对支教学校的管理,对派出的支教教师要逐一审查;加大对支教教师的管理考核,应该明确规定支教教师是属受援学校管理,还是受支教学校管理,防止出现两不管的管理真空。在支教教师的分配上,按同一单位集中一校支教的原则,发挥支教教师带头人的作用。调查显示,凡是支教比较好的支教点,都是同一单位支教教师集中一校支教。
  4.加强支教环境的疏通。各地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支教环境,积极沟通支教学校和受援学校的关系,及时掌握支教教师的思想和工作状态;要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教工作的氛围,杜绝个别教师利用不正当的关系影响支教的现象,真正取得社会各部门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