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生活作文的四种能力
作者:郭姜燕
一、 立体的观察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写作时第一需要观察。”没有观察或不会观察,眼前的一切将会是模糊的一片,散乱的一堆,甚至熟视无睹。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面窄,如果不观察,作文时就更会“无米下锅”。
罗丹有一句经典名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是观察的第一要素。但观察不能仅仅依赖于眼睛,它应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绝非水平的、单一的,要调动多种感官,诸如听觉、触觉、嗅觉等等。
我让学生观察秋天,许多同学都谈到了落叶、黄叶,却很少有学生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觉,没有观察到秋天的声音、秋风的凉意、秋天的气息……其实这些体验他们每天都在经历着,但没有被激发,因为缺少了有目的的训练和指导,所以对秋的印象就单调了。
于是,我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意识,从一种植物的变化、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到一个同学的特点、一种昆虫的习性等等,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尝,去触摸,去询问,引导他们写观察日记,记观察笔记。渐渐地,他们的感受丰富了,生活多彩了,作文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二、 真切的感受能力
女作家张洁说:“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的,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上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此话不假,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人心里引起的感觉会不同,对一个联想丰富、情感活跃的人而言,静静地注视“袅娜”两个汉字,他的眼前就能浮现出迎风摆动腰肢的杨柳、美貌少女的婀娜体态。可见,人总是带着自己的情感观察自然的。
如果说观察是桥梁,那么感受则是桥梁的基石。真正带着自己的特定感受来观察事物,树叶既会“欢笑”也能“哭泣”,海洋既可“欢腾”也可“咆哮”……
“感”从“心”,“心”离不开情。观察可以形成一定的感受,但真切的感受又依赖于情感的参与。只有把外物与内心的情感打通,才能触景生情,形成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情动人,作者必须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朱自清的《背影》里的父亲,之所以感动了几代人,原因就在于作者赋予父亲生活里普通的动作、语言以强烈的感情,抒发出他自己内心深处真切的感受。
三、 丰富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总是有限的,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前进,是知识进化的泉源。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样是作文成功的制高点。人们常把想象比作文学的翅膀,有了想象,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缺乏想象力,就如同失去了动力装置,即使勉强写出文章,也会苍白空洞。
儿童都喜欢幻想,教师要时刻注意给他们的想象加点油。譬如在教学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可以与故事里的人物同悲同喜,甚至可以创设出与故事完全不同的情节,改变文章的结尾。当学生面对观察对象时,我总是想方设法带领他们进入观察对象的内心,让空中的云有了鲜活的生命,让地面的草都能悲喜,让世上的一切昆虫都会歌唱……这样,学生眼中的事物在孩子的想象中充满了感情,他们笔下的事物也就有了血肉。
四、 深刻的思考能力
如果说感受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那么作文还必须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否则便如一池浅水,缺少了深度。
认识生活,感受和思考缺一不可,文章来源于生活,又必须高于生活,任何优秀的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果。因此,写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因为,有思考才会思想。
思考不是简单地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而是从一样事物或一种现象悟出哲理或受到启发。这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并非不能做到。
记得有一次,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自己旅游途中遇到一个化装成乞丐骗钱的人,他详细描写了事情的经过,但没有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我便引导他深入思索,他便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加进去了,他认为这种“不劳而获”的做法是可耻的,这种骗子的结局最终是可悲的,并设想了多种方案来消灭这种现象。整篇日记便由原来简单的记叙焕发出哲理的光彩,耐人寻味了许多。
观察、感受、想象、思考这四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它们应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我们语文的“半壁江山”才会更坚实,更有后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