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名人”们,把校园还给孩子吧

作者:贾宪章




  时下,走进任何一所中小学校园,你都会被校园里浓浓的“名人气息”所“感染”,被重重的“名人情结”所震撼。花坛里、草坪上“名人雕像”时隐时现,让人目不暇接;墙壁上“名人名言”、“名人字画”、“名人画像”更是各领风骚,互不相让;就是学生们各类作业本的页眉和页脚处“名人”们也争夺得不亦悦乎,或者介绍“名人生平”,或者摘录“名人警句”……从古代的孔子、屈原,到新时代的雷锋、张海迪;从国内的鲁迅、巴金,到国外的列宁、高尔基,校园里处处挤满了“名人”们的身影。此情此景,每一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自问:“名人”们如此热衷于助学,果真就会让孩子们的成长事半功倍吗?孩子们难道就不需要充满自己天性需求的校园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所以,还是请“名人”们顺应孩子们的真实需求,把校园还给他们吧。
  “名人”们,把校园还给孩子们吧。每一个人都明白中小学教育必须从少年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必须尽量适合孩子的需求,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各种实践活动也必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具有创造性的,要富有情趣和风趣。育人环境应该充满幽默、诙谐、轻松、愉快的氛围,才会不断激起孩子们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振。一句话,校园的主人应该是孩子。校园的操场上、花坛里、草坪上、楼道里……都应该充满他们天真的气息。但是“名人”们的一拥而入,让孩子们一下子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地盘”,在“名人”们的永远向前的身影旁、炯炯如炬的目光里、字字千金的话语里,他们处处束手束脚,时时畏首畏尾。他们天真的笑脸、率直的话语、爽朗的笑声、轻松的身影也都淹没在“名人”们的背影里。虽然,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名人”的激励,让自己不会失去进取的目标。但是他们更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自由选择,自主思考,自觉拼搏,这样的成长才是快乐的。
  “名人”们,把校园还给孩子们吧。校园虽然需要你们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但是也需要“名人”们先去了解每一所校园的实际状况,在最适合的时机“迈进”最需要自己的校园。“名人”们最好以“竞争者”的姿态,让其他“名人”能够知难而退,而不是一窝蜂似的,应该用心衡量、抉择、取舍;同时,也应该做好“下岗”的准备,自己在校园里的光环逐渐在淡化,就要果断地离开,把属于孩子们的天地还给他们。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真正发挥出应有的育人职能,而不是反作用。少年儿童不仅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名人”们把校园真正还给了孩子,校园里就可以多一些适合孩子们的自主氛围。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们的尊重和理解,才是对孩子们的宽容和善待。“教就是为了不教。”把教育的天地尽可能多的还给孩子们,多让他们自己对自己进行教育,多让他们相互间进行教育,才会使教育者、受教育者融为一体,才会创造出理想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