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构建有效的计算教学课堂

作者:方云凯




  新的教学理念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思考,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切实改革计算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促进数学思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在数学活动的探索与创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问题情境——感受现实,激发需要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事实上,正是由于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有计算的需求,才逐步产生了计算教学。因此,计算教学必须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熟悉而具体的情境中产生计算的内在渴求,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昨天,小明的妈妈从大红鹰超市买了12瓶酸奶,一共付了19.2元。她想请同学们帮她算一算,每瓶酸奶多少元?“买东西”的情境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有亲身的经历。教学中通过创设“买牛奶”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学生能够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去调整计算结果的范围。在调整中学生能不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有利于估算习惯的养成;在调整中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绝对不会出现求出的商是“16”这种常见的错误。此时学生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要——每瓶酸奶的价格到底是多少呢?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那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学习材料——关注生活,合理呈现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从数学的学习材料来看,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我们小学生的思维却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它们两者之间的差异,形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而且,书本上的内容是以规范化、结论化、静态的形式固定下来的,但它又蕴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内涵,这给小学生的学习又增添了难度。为此,我们要合理选择学习材料,将简单、静止、抽象的学习材料,设计成为丰富、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形象支撑,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感悟和体验知识。
  在学习“连加”时,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学习材料:2004年奥运会上中、美、俄三国所取的金、银、铜牌数。
  
  “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学生提出了很多一步计算的加、减法问题,也提出了一些两步计算的问题。也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金牌是第二名,但是奖牌榜上为什么是第三?进而学生明白了需要把所有的奖牌加起来再比……
  
  三、教学内容——侧重基础,灵活处理
  
  现行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因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往往过多地着眼于训练的梯度和密度,把一块知识分得很细,小步子前进。这样的内容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没有紧紧抓住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这条主线,学生更多地是在模仿,缺乏创造。特别是对计算教学而言,如笔算乘法将其分为不进位、一次进位、连续进位、隔位进位等等,分得相当细,除法也是一样。对于这样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敢于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时,是这样设计的:“你能举一个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吗?”学生举例,例如:205×348,309×508,650×420,570×607,3020×540,4500×604;让学生挑2~3题算一算,完成之后到黑板上把方法展示给大家,下面的同学仔细看他们的计算,如果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上来算;最后讨论总结出比较合理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编题时就对这样的题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其中一个因数的中间有0的、其中一个因数的末尾有0的、两个因数的中间都有0的、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的、一个因数的中间有0和另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让学生对这一类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又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是这样处理的:“你能举一些分数加减法的例子吗?”生举例:3/10-1/10,1右2/4+1右1/4,4/5+2/5, 1/6+1/7,1/6+3/6,2右3/4+21/4,3/7+3/7,2右3/4-2右1/4, 5/8+5/10,1右3/4+1右2/5,1/8+3/8。让学生选几个会算的做一做,做完之后把计算过程说给四人小组伙伴听;演板及讲评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这些题进行分类,按类小结计算方法,并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认知基础,尝试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带分数加减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握编写体系、领悟教材特点的基础上,把教材运用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对教材编写从微观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四、应用练习——改变单一,学以致用
  
  练习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欲望。设计的练习要分析内容的特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在以往的练习设计中教师十分注重练习的层次性,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注意练习内容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可以作为练习的材料,呈现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乘除混合运算”之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妈妈给奶奶买了一盒青春宝抗衰老片,按照上面的说明,算一算奶奶可以吃多少天?学生在解答时,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作出解答,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又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周六,爸爸给小红40元钱让她购买一天的“菜”,爸爸告诉她现在菜场中一些“菜”的大致价格,如果你是小红会怎样买“菜”。请你帮小红设计一个采购方案,供她参考。
  
  在解答此题时,有的学生思考在40元范围内购买几种菜之后共用去多少钱;也有的是计算买了几种菜后,还剩下多少钱?每位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生活实际设计不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