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如此考查要不得

作者:李继东




  最近,我在语文、数学试卷上都看到同样有关成语的试题:
  语文卷:
  猜猜下列数字谜语。(各打一成语)
  7/8 (  )  1=10(  )
  1/100(  ) 15分钟=1000元(  )
  数学卷:
  根据下列成语,写百分数。
  “百里挑一”表示入选机会是 (  )
  “九死一生”表示生还的可能是(  )
  “半途而废”表示事情只做了 (  )
  “百战百胜”表示取胜把握是 (  )
  乍一看,的确新鲜——考试也能兼顾语数整合,形式灵活,创意无限!可再细细想想,这种题目便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追求题型新奇,忽视考查目的
  
  是的,把数学知识中的分数、百分数、等式与语文学科中的成语相联系进行考查,的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如此创新,却忽略了学科本身的考查目的。例如:语文卷中,根据“78”写成语,答案各不相同,有人坚持认为是“七上八下”,有人觉得是“七嘴八舌”,还有人说“七零八落”也未尝不可,可不管是哪一种答案,“78”这一分数带给学生的只是猜测与联想,与这些成语本身并无直接联系。再如“15分钟=1000元”这一题,答案是“一刻千金”,我们不去判断“分钟”和“元”两个不同的单位之间是否可以列为等式,而来看看“一刻千金”的本来面目应是说明时间宝贵,并不是讲很短的时间获取了很多的金钱。“15分钟=1000元”与“一刻千金”在意义上毫不相干,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不劳而获、投机取巧之感。所以说,这样的题目既不能检测学生是否理解这些成语,又不能说明孩子能否运用这些成语。怎么能实现语文学科考查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目标?
  
  二、混淆数字含义,误导学生认知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中出现的数字很多时候是虚指,含有夸张与大约的意思,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三千”只是说明瀑布很高,并不是说瀑布正好高“三千尺”。而数学学科中出现的数字一般是实指,讲究精确和细致,答案是“1”,“1.001”都是错误的。所以,混淆语文与数学中数字的含义,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例如,在数学卷中,“百里挑一”表示入选机会小,但并不是说一百个人中就选一个,所以不可以填“1%”;“九死一生”可以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生还可能很小,但不是说正好是10%的生还率;“半途而废”表示事情做到中途就停止了,并不一定做了50%。所以,虚指的成语中的数字都不可以用确指的百分数来表示,这样的题目看似考查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却以学生错误理解成语的意思为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
  表面上的学科整合,形式上的新奇古怪,既达不到考查目的,失去考查意义,又曲解成语意思,误导学生认知。科学、严谨的学科考试可以变得更加灵活,更为有趣,但决非追赶时髦、故弄玄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因此,像“‘一本万利’计算利润是‘百分之一百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用‘1>10000’来表示”这样的题目,出现在娱乐节目“夺标800”或“幸运52”当中考考成人或许合适,但出现在学生的考卷之中就毫无价值,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所以,这样的考查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