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好课标准的四种取向
作者:李艳莹
一、选择教学材料的科学性
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科学地选择教学材料是完成一节好课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这种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典范性。研究表明,影响学习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材料的典范性。教学材料选择的典范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材料情境方面。典型情境能够引发学习者模仿的动机,典型情境是交际过程中双方情意的最佳表达,这就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材料内容方面。要使用具有艺术内涵的精品,促进学生高速、清晰、准确地学习。
2.适切性。所选材料必须适应教学对象,即具有启发学生创新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因此难易程度要掌握恰当。只有能充分引发学习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才具有高效特点。可见,难易程度既要面向大部分学生的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提升。实际教学中,如果没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难度适应性,那就无法实现发展性目标。另外,教学选材要克服现行教材中的不足。比如相当一部分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材料,仅仅在生活化方面有所发展,而丢掉了语言的典型性和趣味性等等。要根据学生所在地区情况,选择一些与特定的地区、特定的班级、特定的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
3.发展性。一些经典性的材料蕴藏着极大的开发潜力,经过选择和加工,有利于学生采用探究式、发展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二、设置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应当有针对性,没有一个教材和教案能适合任何学生。教师一节课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次创造性劳动。教师应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准备度,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设置合理的预期目标。
教学不完全等同于智育,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份知识行囊。好的课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让学生在课堂这一生活空间中的道德生活、审美生活乃至整个精神生活的需要得到满足。新型的课堂应是情感的课堂。教师应突破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教学目标设置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就是它是针对中等学生进行教学,所以有两类学生在浪费时间,一类是完全听不懂,一类是吃不饱,教学目标应关注这两头的学生的发展,在承认差异的同时实现因材施教,真正让两头的学生都能感到这节课的积极作用,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三、组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我国现代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中,上课的外在形式是非常严肃和拘谨的,上课进程过于追求目的性和规范性,极少有随机幽默感。教师的教学程序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学得很累。按传统教育的要求,从学生的坐姿、老师的教态,到课堂的划分及时间分配等,都力求按部就班。就学习而言,什么才算是良好的环境呢?安静是一个因素,因为安静下来就比较容易投入。但是,安静不等于投入,有时学生很投入,却不一定安静;或者学生很安静,但并没有投入。好的老师很容易从学生的神态中觉察到学生是否投入,并相应地调整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当学生真正投入学习时,老师也会从学生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中而得到激励,把课讲得更好。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学生的思维状态应该被激活,教师有对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干预。
在每节课的每个层次的教学中,既有教师的问,也有学生的答,还必须有教师的反馈,这种快速的反馈既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尝试成功的快乐;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及时矫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益。
教师在反馈中要中肯、真诚且有针对性。简简单单的,千篇一律的评价“很好!”“太棒了!”只能使教师的评价变得廉价。老师发自内心的鼓励却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
四、教学评价对教师成长的促进性
现代课堂教学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特点。评价面向未来。如果在一节课的评价中能够恰当地反应出它本身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则促进学生发展等目标也就不言而喻了。相反,如果就课论课,则只能起到甄别“优秀”教师的功能,将教师分为三六九等,很难体现课堂评价的促进功能。课堂教学评价要建立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基础上,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
体现促进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促进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一方面,如果本节课是以前上过的,那么就要问:这节课与以前上同样内容课时有什么不同之处?这节课是在哪些方面作了反思之后的结果?学生有何不同?内容的处理和选择有何不同?采用的教学方式有何不同?从改变后的教学方式上去反思,还存在什么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处理和教学过程组织等每个环节,反思这节课内容与其他内容教学的异同,反思本节课在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发展、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方面还有哪些缺漏?
综合上面两个方面,教师是否能在一节课结束后,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还是这个内容,还是这些学生,让我再来上这节课,我会有哪些改进?我会如何准备、如何设计、如何组织?如何发挥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如何避免这节课中的过失?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