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体现新课程理念不能迷失教学目标
作者:曲天立
《人民教育》2004年第24期曾发表了《尝试小学探究性阅读——“走进长征”教学设计与精彩片断》和一并配发的题为《回到文本,回到语文的地面》的编辑点评。在作者和编辑等人以及一些教师看来,这是一节很好地体现了自主、探究、学科整合等新课程理念的好课。当我在编辑的建议下“再回过头去细读一次”之后,却感觉这恰恰是一节患上了“流行病”的代表课。现在我就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与同行请教。
第一是在落实学科整合的新理念中,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
在对此案例进行认真研读并仔细体会《回到文本,回到语文的地面》的编辑点评之后,我感觉到教学并不是如同编辑所说的是“回到语文的地面”的一节代表课,而倒是真有些像编辑在点评中批评的“像被放飞而断了线的风筝” 不知所终,“与真实的语文教育大地渐行渐远”的那种“流行”课。在作者这长达一个月的探究教学中,我根本没找到“语文”在哪里,语文教学目标在学科整合中迷失了。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12课《七律·长征》。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语文学科、信息技术和历史方面三部分,以体现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的新理念。其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
1.掌握诗中生字词;会默写长征这首诗。
2.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锻炼语言感悟和概括能力;学习收集、处理信息并运用信息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感知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3.激发查阅信息、广泛阅读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4.体会红军战士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和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学习长征精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磨炼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
从上述的教学总体目标中,我们还哪里找得到“语文”的影子。且不说在本课中语文学科目标只是教学总体目标设计之一,单单就语文学科这4项目标来说,又有几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部分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对第三学段(5~6年级)的要求是“阅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而纵观整节课,从设计到教学,学生收集了大量的红军长征的史料,努力体会红军的英勇精神,学习到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但就是没有进行“鉴赏文学作品”,做到“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教学活动完全抛开了语文教学本身的任务,“语文”完全迷失在“长征精神”的革命史教育之中和对信息技术的迷恋之中。
编辑在点评中也不得承认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没有引导学生“用诗意的眼光来阅读诗歌”有些“可惜”。其实这并不仅仅是可惜,而是语文教学的可叹可怜。因为这并不是老师一时疏忽的教学“瑕疵”,而是在老师的语文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中,只考虑如何体现学科整合等新课程理念,而根本就没有“鉴赏文学作品”等语文教学目标的位置,是关照语文眼光的缺失。这样的课又怎能保证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实际上,所谓学科整合,应该是在课程设计上对各学科有整体关照的眼光,是围绕某一主要学科进行整合,而不是在一节课上要达成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以本课为例,教学设计就应该是整合各种资源为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能通过学科整合,丰富教学内容,克服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片面性和单一性,而不是在语文课上还要完成信息技术课和历史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是在落实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问题。
在本案例中,我们看到所谓长达一个月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和占有有关长征史实的相关资料。编辑在点评中认为这样可以让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小学生形成一定的“前见”,“否则,学生对《七律·长征》就难以形成有意义的理解”。但学生只有对长征史实的“前见”,而没有对七律古体诗的“前见”探究,即对七律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了解,又怎么能欣赏得出《七律·长征》的诗意和味道呢?
在本课中,学生探究的指向都是长征史实方面。且不论学生探究的效果如何,单单就探究的指向来说就表明老师的引导存在问题。其实探究的问题本身就应该是具有发散性的,而不应具有单一的指向。探究指向的单一就表明了学生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首先就必须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挖掘出更多富有新意的值得探究的问题,从而在探究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见识。探究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激活思想,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有新发现和产生新的见识,而不是单纯接受现成的结论。如果学生在探究中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没有产生自己新的发现和见识,只是从网上或什么地方找到一大堆资料,这样的探究就是无效的。在探究中学生可能需要找资料,但找资料不是目的,它们只是思维加工的“原料”。
就本文来说,除了可以在长征史实方面进行的探究外,还应该组织和引导学生对七律这种古体诗进行文学方面的探究。比如:
1.毛泽东为什么要用七律这种形式来表现长征?
2.七律这种文学形式有什么特点和要求?
3.《七律·长征》的风格和特点?
……
只有把这些东西探究懂了,才有可能体会出诗歌的意境。但在该教学中,学生根本没有对七律的理解,而只有对长征史料的占有。因此学生对长征精神的领会不是感悟出来的,而是生硬的“附加”上去的,是“贴标签”。
另一方面,探究还必须围绕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探究,而不能天马行空一般,“如断线的风筝”。因为学生的探究只是探究性的学习,而不是真正的探究实践,这两者必须搞清楚。现在很多的探究学习之所以最后“远离文本”,最主要的就是没有把作为“探究性学习”的“探究”与作为“探究实践”的“探究”区别开来。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研究讨论等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到一个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核心的问题”进行探究。
比如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毛泽东为什么要用七律来表现长征?”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核心探究问题。如果指导学生把探究的方向改向这里,就将文学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学生的收获将会更多。那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将了解到律诗的基本要求和表现特点,如语言工整对仗便于传诵、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托物寄情言志的即兴表达等,也从中了解到作者毛泽东本人及长征这一伟大事件。这样学生就既有对语文目标等文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会有很好的对长征精神的了解与领悟。
第三是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学习新理念中,如何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关系的问题。
根据本案例的描述显示,这节课从问题的提出到最后疑难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自己发现和得出的。所以在与老师们讨论这节课时,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本节课教师没有任何的讲授和引导,学生完全通过自主活动的方式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充分体现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因而加以肯定。
这节课看起来很热闹很好看,但如果我们认真仔细体会一下这节课,我们就会发现它的“浅薄”,缺少那种深沉醇厚的语文课的味道。我们可以追问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有什么收获,学生的语文知识或能力又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和增长?实事上,本节课由于缺少了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学生根本就没能很好地领会诗歌的精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