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反思语文课堂的“超链接”
作者:朱华东
细心观察如今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中也有一个个“超链接”——文本拓展。现在文本拓展似乎成了一种教学时髦,似乎不拓展,课就不丰富,不大气。于是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资源连接四通八达,洋洋洒洒,学生们眼界大开,欢天喜地。
【镜头一】一位教师上《石头书》这篇课文时,整堂课基本丢开教材,只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而后让学生毫无节制地交流和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化石的形成、作用以及雨痕、波痕、矿物、矿石、地壳等资料,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成了资料展示课。学生品读文字,体会情感,揣摩表达,想象意境的学习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镜头二】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这首词时,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那份对故园牵肠挂肚、辗转反侧的心,教者适时引入纳兰性德写的另外一首词《菩萨蛮》中的句子“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帮助学生理解:
师: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学生充满深情回答:长亭外,杨柳依依,他的妻子会问——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纳兰性德的儿子会拉着父亲的手问——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
在教学中,王老师仅“链接”了纳兰性德的一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但正是这精彩的“链接”,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那份对故园牵肠挂肚的感情,通过对话,人物形象变得鲜活、灵动起来;课文中的那些铅字似乎已变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
反观有些课堂中的“超链接”,不乏“锦上添花”的杰作,但“节外生枝”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如何使文本拓展发挥优势,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无限精彩呢?
链接情感,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教师要精心选择文本拓展的内容,利用文本丰富的内涵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例如在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周总理的兢兢业业、不辞劳苦,教师引入“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
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1975年,周总理的病情开始恶化,但他仍然拖着只剩下30公斤的重病之躯继续顽强地工作;6月10日,他会见了菲律宾总统马克斯;8月26日,他在医院会见柬甫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9月7日,他不顾病情的严重恶化与医务人员的一再劝阻,坚持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9月20日,他做第四次大手术,在进入手术室前一刻,他握住小平同志的手,鼓励他把工作做好;10月24日,他做了第五次大手术,这次手术后,他一再叮嘱邓颖超自己死后不要保留骨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的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他们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听课老师的眼睛也湿润了。大家内心都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这样的“链接”让人心动,令人拍手称快。
链接生活,让语文回归生活。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源头活水,语文学习和鲜活的生活接轨才会充满生机。例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展示了春游中的照片,在校园内拍摄的照片,在田野里拍摄的照片……学生在观察感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内心体验成功地表现于对春天的描绘之中:春天就在田野金黄的油菜花中,春天就在碧绿的山冈上,春天就在哗哗流淌的小溪里,春天就在校园中同学们灿烂的笑脸上……我们不得不佩服教师引入的照片文本,它使学生觉得绿色的大自然是那么亲切可感,它让语文教学走向社会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教学成为生活的阐释,阅读成为生活的体验。
链接作者,实现与作者的智慧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对话追求的应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灵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所以在拓展文本时,我们应努力促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对话。例如在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这篇课文时,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巴金的勤奋笔耕,引入了“巴金作品总目录”,此外还引入“文学大师巴金与无锡钱桥中心小学交往的故事”,让学生对巴金关心孩子、希望孩子茁壮成长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让学生了解巴金、学习巴金、祝福巴金,培养高尚的情操,擦亮人生理想的火花。
这样的“链接”,使学生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理解语言、欣赏语言,而是进入了迷恋语言、崇尚文本作者的境界,从而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智慧对话。
链接互文,在相互参照中超越文本。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干国祥老师教学《斑羚飞渡》一文,先后“链接”了现存于武当山的“寄死窑”,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的舞台大火,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电影片段等“相关文本”,先探讨了作为集体的人类在面临灾难时是如何作出选择的,再探讨了在灭顶的灾难中作为个体的权力与尊严问题,最后归结到“敬畏生命”这一课堂主题。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