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比两数和多(少)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作者:郭正华




  一、引入
  
  1.从谈话中引入教学内容。
  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班上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再估计一下,今天来我们班听课的老师大约有几人?
  收集学生的信息,板书:男生21人,女生28人,听课老师9人。
  2.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同桌相互讨论,再个别汇报。
  估计学生可能提出:(1)男生和女生一共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3)全班同学和听课老师一共多少人?(4)全班同学比听课老师多多少人?……
  (1)(2)(3)三个问题请同学口头解答出来,第(4)题板书出示。
  [评:课的开始,收集学生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亲身感悟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二、展开
  
  1.出示:
  
  学生先独立尝试,再个别汇报。
  板书:21+28=49(人)49-9=40(人)
  答:全班同学比听课老师多40人。
  2.过渡:记得有一次,郭老师也上过一节课,情况是这样的:
  出示:
  
  (1)问:当时听课老师多不多?你觉得郭老师心里会怎样想?
  (2)到底听课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呢?
  学生尝试练习。
  (3)汇报,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板书:30+28=58(人)86-58=28(人)。
  答:听课老师比全班学生多28人。
  (4)概括得出:做这种题目时要善于抓住关键性的条件进行解答。
  3.比较上面1、2两题。
  讨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汇报得出:
  相同点:都是先求出全班学生的人数。
  不同点:第1题全班学生多,第2题听课老师多。
  [评:让学生算当时听课老师比全班学生多多少人,学生很乐意,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尝试中感知了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类型。]
  
  三、深化
  
  1.郭老师前两个月抽空去逛了几趟商场。
  出示:
  下面是郭老师想买的物品及每件物品的价钱。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讨论题完成表格。
  收集学生讨论好的表格,贴上黑板,然后逐张汇报,说明为什么这样选择?怎样想的?怎么做的?
  [评:创设开放性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购物的活动中,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集中注意,产生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
  2.出示老师的真实买法:
  十一月份上半月买大米用去28元,下半月买方便面用去32元,十二月份买衣服用去130元。
  学生尝试练习。
  
  四、归纳小结
  
  1.观看黑板上的题目,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都是两步。(2)求的都是两个数比多少的应用题。
  2.那么问题是比多少的两道应用题的解题关键是什么呢?
  引导观察:1、2题都是求什么(全班学生的人数),为什么要先求?表格题都是先求什么? (十一月份用去的钱),为什么要先求十一月份用去的钱?
  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揭示: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那个数量,再求出两数的相差数。
  [评: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在问题的探究中,提炼出结构特征和解题的关键,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五、巩固练习
  
  1.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道题做
  (1)李老师家2005年与2004年用电电费情况如下:
  
  (2)金湖造纸厂今年上半年造纸2000吨,下半年造纸3500吨,去年全年造纸35000吨,去年上半年造纸1000吨,去年比今年少生产多少吨?
  2.阅读课本后,把书后的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道题做一做。
  3.今天早上,有三位老师从县城到我校来,设想如果包一辆出租车需25元;如果乘公共汽车由于家离车站比较远,得先乘三轮车,每人需3元,再从车站乘车到金北,每人需4元。
  问:是包出租车好呢?还是乘公共汽车好?
  [评:练习设计体现了生活性,题目的主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应用题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体现了思维性,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六、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总评:本节课的内容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可见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问题,应用味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即从生活中来,抽象出数学问题,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本课以讨论、合作学习贯穿整节课,起纽带作用,体现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关键都是由学生在合作探索中自己发现归纳出来的,体现了全体学生的全程参与。整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良好。]
  责任编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