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对考试重新定位的思考》引发的思考

作者:马肃霜




  《教学与管理》2005年8期刊载的《对考试重新定位的思考》一文,对考试重新定位所引发的作用,从六个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读后很受启发,感触颇深。
  
  一、当前考试改革仍定位在“理论”层面上
  
  为避免“以考定评、以分论英雄”等错误做法的延续,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早对学生评价作了重新定位:倡导发展性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其中对“考试”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1)突出考试的诊断性和发展性功能,使考试成为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2)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首先要强调考试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再次考试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3)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4)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5)注重考试结果的运用,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要求:一是对考试结果具体的分析指导的运用;二是对于成绩的评定与处理,进一步推行等级制,并利用有针对性的评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不断改进;三是考试结果的反馈要以激励为主,除告诉学生考试成绩外,还应给学生激励性的评语以赞赏的语言鼓励学生的成绩与进步,以关怀的态度指出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坚决杜绝以任何借口公开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队这样一种严重损害学生心理发展的错误做法。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将考试结果向家长反馈,通过沟通与交流,共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改进学习。(6)改革毕业考试、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将升学考试成绩和平时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等。
  从理论上讲,上述所有的新规定,从根本上缩短了评价现状与课程改革的差距,逐步解决了“怎么考”、“考什么”、“考评谁”、“如何评”等一系列的老大难问题,使人们重新对考试有了新的看法:从“选拔”走向“发展”,意味着教育评价要立足差异性,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智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意味着不再将评价视为筛选淘汰的工具,而是积极而及时地诊断问题,总结成绩,改进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但实际操作中,却仍是“挂羊头卖狗肉”或“新瓶装旧酒”,许多重新定位的考试制度还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
  
  二、教师评价是影响考试重新定位的主要瓶颈
  
  重新定位的考试制度在当前并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很多,但传统教师评价制度是主要原因。表面上,考试是考学生,但骨子里却是在考教师。因为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是评价教师教学优劣成败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比率,进而获得学校、学生、家长的认可以及职业升迁,保住自己的饭碗。因此,教师的一切教学安排,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时数的分配、对学生发展的评价等都始终如一地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进行。这种残缺不全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无暇顾及本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无力开展真正的教学科研。
  以现行最为流行的“德能勤绩”教师评价为例,看看今天对教师评价的欠缺。
  先拿“德、勤”来说,如今仍能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上、已经没有其他出路并且打算服务于教育一辈子的教师们,在天天叫喊着教师下岗、评聘分离的今天,哪个不是在尽职尽责?哪个不是在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如果没有十分特殊的事情,恐怕没有一个教师想迟到、想早退、想旷工的。至于“课前两分钟到位”、“先周备课、上课、教研”等教学常规,那是做教师的首先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相信每个合格教师都会按照教学常规认真完成的。照此分析,诸如道德品质、出勤情况等方面是不能把教师分出子卯寅丑的。
  再说“能”,这一项也不能把教师分出个三六九等。实际上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不同的,如教材把握能力、程序设计能力、三为主体现能力等不可能一样,但这些所谓的“教学能力”都是让其他教师、教干听课后所作的人为结论,所打的分值,同“德、勤”的评价一样,没有一个成形的尺子来量一量,很难操作。一般情况下,教师只要没有违犯法规法纪、校规校纪,加上受中国人从祖辈传下来的“平均主义、不得罪人”等思想的影响,对这类“能力”的评价,也是在同一个程度,是分不出彼此的。
  因此,评来评去,最后的焦点便集中在学生的“绩”上。说到底,学生的分数就是教师的业绩。学生的考试分数最直观、最清楚,看得见,摸得着,最有可比性,操作起来也简单易行。一个平行班级,只要看哪班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优秀率排第一,合格率最高,那么所任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分就高,他的业绩就是最好的。即使另一个班的平均成绩低0.01分,优秀率低0.01%,所任教师的成绩也只好屈尊第二,再低就排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然后,再套用几个公式,就把全校乃至全区、全县的所有任课教师的名次排列起来,“好、孬”教师自然而然地给区分开来。
  因此,考试便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与难点之一。
  
  三、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是考试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
  
  虽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提了很久,但还是大大落后于学生评价,落后于考试制度的重建。在实践中,往往根据学生的分数高低,就可以对学生本人、任课教师、班级、学校等下相应的结论。
  所以,教师碰到诸如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学生成绩不理想的问题,往往不自觉地把学生的失败归在自己的身上,因为大家都在这样看。对考试中的“我们考的究竟是什么?”等却不去分析。其实,能单纯依靠考试分数和结果就能检测到学生的所有特质吗?能把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业绩划等号吗?
  诚然,教师教学行为与考试是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学生应试也受着其他因素的钳制,不单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将受到社会、家庭、朋友和其他的学科老师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有生理和心理上的正常变化,把某次特定时间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就归因于教师的教学,是一种不公正的评价。
  因此,要重新给考试定位,必须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师评价重新定位。
  教师评价的内涵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要进行分析与反思,评价制度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具体地讲,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建立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师过去的成绩,而且还根据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要,制定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而不能只看眼前,只看现在。
  2.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把教师看成被评价的对象,也看作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评价者应通过与被评价教师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鼓励教师民主参与、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
  3.正确对待教师的差异性。教师在人格、职业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师生交往类型和工作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教师评价不能泯灭和消除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而应尊重这种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立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及相应的评价方法,明确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的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需求等。
  4.学生分数不是惟一,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学校领导是教师评价的主体,被评教师本人也是主体。此外,同事、学生、家长等都应共同参与评价。创设积极参与评价的氛围,同时被评教师要端正态度,认识他人评价所提供的信息对于自己改进和发展的作用。
  如果真能实现上述教师评价,那么对考试重新定位也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了。
  责任编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