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学会“等待”

作者:邢成云




   现代汉语词典中云:“等待,是指不采取行动,直至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此处的等待有消极之嫌,而笔者论及的等待是一种力量的积蓄、情感的酝酿和行动的前奏,是一种积极的促使性等候,并非坐等、观望。
  
  一、 “等待”学生的内省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会面对千人万面,其中不乏“出格者”,如上课做小动作、作业拖沓、书写潦草、迟到、旷课或故意扰乱课堂等现象。对此,我们首先要有心理准备,思想上容纳这种正常现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都以“标准化”的姿态发展,旁逸斜出恰是学生的多元性、可塑性的折射。《在课堂上》一书中认为,一般说来,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苛求学生。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个性差异和成长环境迥异,纷然聚集成一个“小社会”,必然是五十六个人五十六个哈姆雷特。若我们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用静止的观点来对待学生的失足,急躁冒进,一不留神或许会酿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为学生的成长是需要时间来支持的,它需要“等待”,期望学生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能使“出格生”脱胎换骨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成长规律的。等待是一种宽容,是建立在老师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的有结果的期望。教师不是法官、警察,要讲究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宽容有时候会发挥巨大的威力,能诱发学生自省的念头;等待是一种期望,真诚的期望会生发神奇的功力,促使学生自己悬崖勒马;等待是一种无声的帮助,它能创设出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促成学生悔过自新,不负师长,不负个人;等待又是一种“唤醒”,一旦时机成熟,作为闻道在先的师者要不失时机促成内省,点化成金。切忌一触学生“误处”即急风暴雨,横加指责,学生纵然能自惭形秽,学生心中也会蒙上一层难以化解的阴影,师生关系势必紧张,教师的威信也会不时下降甚至“扫地”。
  由上可得启示,积极的等待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用之得当将是至高境界的“无痕”教育。它是从善良心灵中流淌出的爱的泉水,它是从睿智头脑中升华出的美的绿荫,它是一切生命涌动中不可或缺的呵护与滋润。以饱含深情的等待对待“误入歧途”的学生,以海量大度包容天真幼稚,那我们的学生会回报我们一个灿烂的明天。
  另外,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更不能草率地给他们贴上标签,轻易下结论,如“不可救药”、“笨蛋一个”、“没出息了”等等。这样做会极不负责任地把孩子的天性灵气扼杀在“潇洒”的随意言谈中。作为教者,我们必须相信学生每天都在变化,不管多么微弱,而且这种变化不会是沿直线“单调递增”的,而是迂回前进,甚至出现逆转倒行,此时更需要等待,需要进一步利用有利时机创设自纠的广阔空间,成功或许就在下一个驿站。
  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蒙昧无知,有缺点,不懂事,往往会搞出一些令人苦笑不得的恶作剧,甚至还会犯错误。作老师的,年岁长于学生,阅历丰于学生,知识厚于学生,涵养高于学生,对学生的缺点为何不宽容一点呢?有位伟人说,青年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为师者,就更没有必要死死扭住学生的某一过失不放,动辄训斥、羞辱、讽讥挖苦,使严格变严厉,严肃变严酷,“师道尊严”大旗下的师生关系对立、紧张,何谈教育的效果?
  
  二、 “等待”学生的内悟
  
  除了教育学生向良好行为习惯转变即“传道”外,还要“授业解惑”。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样需要教师的“等待”。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按自己预设的轨道快速运行,看似行云流水般流畅,实则是个人的“独角戏”,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内化却被老师越俎代庖,学生的主体严重缺失,这实际上是缺少“等待”的不耐心使然。学生只有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才会有效,才会出现思维共振,才会获知增智。作为闻道在先的师者,要捕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善于创设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去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然后师退居幕后,适时介入。勿一见学生苦思冥想未果,就心急如焚,意欲“及时”点拨,这样做一则削弱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二则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另外,教学上的等待还表现为滞后评价,当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思考作答后,教师切忌立即倾箱倒柜,作出是非评价,而要捉住契机,通过合理的追问,督使学生恍然大悟,自行纠错,自行调整。
  以上论及的“等待”,实际上是一种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的策略,是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
  
  三、 “等待”自己的内化
  
  作为从教者,在当今尚存学术腐败的情况下,有些同志急功近利,采取剽窃的方式,梦想三年两载成“名师”。殊不知“没有春华,何来秋实,不行春风,怎得秋雨”,不进行点滴的积累,想快餐式推进,纵然钻营得逞,也不会有太大的实质性进展,甚至会一败涂地。学生的成长是遵循发展规律的,同样教师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一节课做起,小至一个问题、一个练习、一个导语等的设计,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自控调整、修正等,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慢慢把握教学规律,真实提高自身素养,厚积薄发始有可能。当然,“等待”并非是守株待兔,而是不懈追求下的自然生成。古云“功到自然成”。有位名人说得好,“再朴实一点——务实求真,摒弃浮躁与虚夸;再踏实一点——重实质,讲实效,不急功近利!”
  让我们学会“等待”吧,等待我们自身与学生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