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教学观摩活动中的忌讳

作者:许雪峰 邵锦芳




   教学观摩活动作为教师交流、学习,提高业务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一直得到领导的重视,教师的青睐。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和不断推进、深入,各地、各校为了让教师尽快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新的教学行为,更是将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观摩活动作为帮助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提高业务能力的一条捷径而广泛采用。诚然,上述手段在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教学活动中所忌讳的问题,我们如不能慎重对待,及时纠正,很容易让教学观摩误入歧途,以至影响教师的发展、课改的进程和质量。
  忌讳之一:一味模仿。一般学校外派观摩学习的对象是对应学科、对口年级,回校后也要对自己学校同级老师和相邻年级同学科的老师上汇报实践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一味模仿。人家怎么教,我也怎么教;人家让学生怎么学,我也让学生怎么学;人家用什么,我也用什么……人云亦云。结果人家好的东西没有得到充分的借鉴,自己的东西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甚至会出现教学过程中的冷场、脱节、不知所措,使教师处于尴尬和无奈的境地。
  模仿不是不可以,但应考虑具体情况。诸如地区差异;学校环境、人文差异;班级、学生差异等等。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想有所作为的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如业务特长、教学风格和特色,一定要同具体实际相结合。既要注意做到海纳百川、共性兼容,又要注意做到开放创新、个性张扬。
  忌讳之二:无端夸张。当前在新课改的教学观摩活动中,除了盲目追随、一哄而上、一味模仿等不良现象外,无端夸张现象也较为严重。例如有的教师在鼓励、表扬学生这一环节上:又是说“好,好,你真好!”“棒,棒,你真棒!”又是男同学鼓掌,又是女同学鼓掌,又是全班鼓掌;又是奖励小五角星(帮其贴在脸上),又是奖励小红花。有的明明该批评的也变成了表扬,该适当惩罚的也变成了奖励。于是学生只要老师提问题,不管会不会,对不对,就举手争着回答问题,目的只是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奖励。一堂课,仅这一环节就用去了相当的时间,老师还乐此不疲。另如:为了实践新课程提出的合作学习,有些很简单的问题,也非要学生三个、五个围在一起交流,讨论。于是,一有问题就搬凳子,移位子。似乎只要围在一起就能解决问题;只有围在一起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合作学习才是体现新课改学习方式的惟一。另如有的老师把在课堂上体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演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爱怎么学就怎么学;能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凡此种种都不无夸张之虞。
  应该说新课改同其他新事物一样,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千万不能失衡。那种“穿新鞋,走老路”,打倒一个,另立一个的极端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同时在实施新课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坚定继承仅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的课改策略,科学、辩证地把握、对待。
  忌讳之三:恣意作秀。在观摩活动中发现,执教者为了追求各种效应以显示一个“新”字,采取各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如:体育教学公开课将电脑、大屏幕搬到操场上,帮忙服务的人员有好几个,目的只是为了解决蹲踞式起跑。农村小学的老师为了让小学生认识西瓜和小麦,这种举手之劳(学生本是生活在农村,对这些不仅认识而且了解)也花了很长的时间用课件来讲解,以体现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的学校和老师为了所谓的“名气”,为了确保观摩活动“成功”,更是在课前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将几个同级班的好生合成一个班,反复演练,居然细致到了什么问题哪个学生回答的程度。这样,能不“熟练”吗?能不“成功”吗?更有的教师在观摩教学活动中,违反教育教学原则,作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这纯粹是作秀。
  之所以在教学观摩活动中出现恣意作秀的现象,除了主客观原因外,最根本的是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缺乏对新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缺乏对新教育的基本方向、核心枢纽、物质保障的领悟和把握。因而出现了表面看似热闹精彩而实质空虚乏力的形式主义和虽然作秀却毫无生机的虚假教学。
  上述三点在观摩者眼里,要么觉得看了一场场掺假的戏;要么从心底里感到不齿。不管是一味模仿也好,无端夸张、恣意作秀也罢,都太具表演性,因此无法深入人心,产生共鸣。
  笔者写此文,并非是否定我们新课改中的教学观摩活动,而是想以此来达到警醒教师的目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理念,让我们一同走进新课程,落实新行动,实现新飞跃。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