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课改中教师行为偏差的分析及对策
作者:周春宝
1.矫枉过正型
此类型以青年教师居多。他们思想新潮,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同时由于他们对新课程理念认识的偏颇或肤浅,在具体操作中容易走极端。过去课堂上师道尊严,唯师为是,学生不敢冒犯师威。现在为了凸显主体,又唯生为是,哪怕是偏激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也不敢轻易评说,甚至认为否定学生的意见就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过去串讲串问,学生囫囵,而今不讲不问,大家讨论,于是一上课,就由学生提问题,然后逐条讨论,问题讨论完了,此课也算完了。该讲时不讲,该问时又不问,教师的主导性大大弱化了,由过去牵着学生鼻子走,变为现在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说到底,这些教师没有正确把握新课程和传统教学之间革新与继承的关系,看不到新课程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把握不了“新”与“旧”之间的度,把两者简单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为了“新”而否定正确的“旧”。
2.新瓶装旧酒型
此类型以中青年教师居多。他们认同新课程理念,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但同样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缺乏深刻的认识与系统的把握,表面上是新的理念、新的提法,实质还是旧的过时的那一套,“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语文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时下许多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主宰天下、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这是可喜的进步,但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背后,一些老师还是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回答往预设的答案上引导,最终还是“千人一面”、“一个标准”。这种做法貌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质上还是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仍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桎梏。这类教师常常从书本或别人的课堂上习得一鳞半爪,只是摹其形,未能悟其神。
3.左右摇摆型
此类型也主要是中青年教师。他们能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紧跟新课改步伐,不断践行新课改精神,但在教学实践中又常常面临诸多困惑。最为突出的是:新课改给自己的课堂带来了生机,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轻松活泼,可是考起试来,分数却往往不如平行班,虽然那些班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陈旧落后。于是,他们感到迷茫、彷徨。在学校要成绩、家长要分数的压力下,他们又不得不痛苦地回到以前“师讲生听”的老路上来,扎扎实实抓应试。他们常有“越教越不会教”的感叹。但是当他们再次聆听专家的讲座、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时,又会怦然心动,内心改革的渴望重新被唤起。就这样,他们像个钟摆在新课改与应试教育之间不停地摇摆。
4.依然故我型
此类型以中老年教师居多。他们大多思想落后保守,难以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战,墨守成规,很难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对已有的教学方式作出调整。课改春风在他们的课堂上吹不起涟漪。他们是新课改的“推不动派”。让他们不愿抛弃自己那一套经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操作模式并能得心应手,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的分数,而且屡试不爽,从而更坚定了他们“故我”的决心。他们常怀这样一种心态:是英雄是好汉,期中期末比比看。如果让他们改变一种实践方式,丢弃原有的经验模式,他们就会感到失落、困惑,无所适从。
如何纠正教师在新课改进程中出现的这些行为偏差?
一、 断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刻领会新课程实质
教师在新课改进程中出现的许多行为偏差源于对新课程理念认识肤浅或理解上出现偏颇。领会新课程实质、把握新课程精髓,仅靠听专家的一两次讲座或在教研活动中学几篇文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学校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把集中培训与个人自修相结合。集中培训主要是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诠释新课程理念;让本校骨干教师在“我与新课改一起成长”的交流会上谈成功可借鉴的做法;组织教师观看新课改教学实录,交流观后感。光靠集中培训还不够,我们还要求教师个体不断加强自修、反思,经常阅读有关介绍新课程理念的权威书籍和刊物,摘抄并整理归类,简约地写上自己的感受体会,定期向同行展示交流,从而不断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领悟。第二,把学习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新课程理念只有在教师个体与其具体实践情景和经验研究结合起来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有效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新课程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强调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后运用新课程理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及时做出反思。每周教研活动上,同级教师交流教后记。然后在教后记的基础上升华提高,确立某一专题,作专题性观察、分析,抽象出其中的规律写出专题总结,每月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检查交流,发现写得好、感受深、对大家有启发的再推荐到学校进行交流。这样,就在更高层面上加深了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与把握。
二、让每位教师都做新课改的践行者,使每节课都成为新课改实验的阵地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没有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课程将难以顺利、健康地开展与实施。一个学校,如果只有几个人在搞课改实验,其他人都在观望,然后大家一起来指手画脚、品头论足,那就麻烦了。广大教师要将新课程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而不做新课改的局外人。我们的做法是:第一,人人参与到“科研兴校”的行列中来。新学期伊始,每个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专长申报关于新课改的课题,省市课题做不了,做一些校本教研的课题。课题组定期举行成员碰头会,交流前期研究成果,商讨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并按期举办阶段性或终结性成果发布会。这样人人有事做,个个动起来。第二,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通过示范引路、亲临指导等途径,促使青年教师在新课改中尽快地成长起来。老教师每学期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在指出他们与新课改精神有差距的同时,肯定他们朴实的教风、扎实训练的基本功,因为这些是传统教学的精华,也是新课改应当继承的。这样,也让老教师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觉得自己还有用武之地,增强他们投身于新课改行列的自信心。
三、正确面对与处理新课改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有些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与考试成绩的兼顾问题;有些是新问题,如新课改和传统教学之间革新与继承的关系。不管遇到了什么问题,首先应该抱着一个良好的心态:自己不急躁,不消沉;上级对下级要关心、鼓励,不指责、不干涉;同事之间要友善、互助,不求全、不嘲笑。其次,要积极寻求合适的解决办法。我们的做法是:自我消化、同行帮助、专家引领。自我消化是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主要是向书本学习,寻理论支撑,查案例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行帮助是遇到问题时与同行交流商讨,寻求他们的帮助,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多听听他们的课。有共性的问题大家还可以集中讨论,举办沙龙,观点碰撞,意见交锋,问题也越辩越明。当我们对新课改中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茫然时,经专家轻轻一点,就会茅塞顿开。我们学校很重视专家的引领作用。每月邀请他们来校一次,先对口进班听课,然后与授课者交换意见,接着召开座谈会,针对所听课例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新课改中大家感到最困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广大教师进行交流,以顾问的身份与实践者一起反思。教师可以自由提问,也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气氛融洽热烈。会后,还可以个别交流。下个月专家过来还是听那几个教师的课,跟踪一段时间,看看存在的问题有没有得到改正,然后再召开座谈会,再交流。这样以点带面,引领并提升整个学校的新课改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的轨道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