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许 惠




  今年我来到美丽的东白湖支教,承担了小学一、二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教学。据说,这是学校首次开设综合实践课,而我首次来到贫困山区首次进行综合实践教学,尽管在此之前也做了一些功课,可要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完成好还真不容易。两个月的亲身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境,同时也产生一些想法。
  
  困境一:教材的问题
  
  开学前得知,不仅学生没有教材,就连教师的教本也没有配备,这无疑对刚
  接受任务的我是一个难题。开学前,我就四处寻找教材,最后在城区的两所小学找到两套教材。一套是绍兴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写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一套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以及教参。但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课本里的内容我很难用上。或许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资料的编写人员主要是一些专家、学者等,他们的层次较高,生活在城市的多,导致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城市化要求较高,面向闭塞的农村的内容相对较少。比如,第一册第二课让学生认识《常用物品》,课本中列举的吸尘器,很多学生打出生就没见过,怎么能认出来呢?
  出路:仔细阅读综合实践指导纲要的要求后才知道,活动课程应在参考教本的基础上开发校本教材。于是我结合“不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原则,根据东白湖的地方特色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学生每天生活在大坝周围,对它的一切应该十分熟知,我就让学生去调查水库的建造历史、有关数据,及周围流传的美丽故事等。由于东白湖每年有三个月大雾弥漫,我就和学生一起了解大雾的成因,观察大雾的变化,欣赏大雾的美丽。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世界中调查着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他们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是那么的美,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
  鉴于农村学生数量比城市学生要多,因此我建议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除了考虑城乡共用的一些内容外,还要增加农村孩子常见的科学现象的内容,使其能与教师学生素质现状相吻合,毕竟教师自行开发的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困境二:教具的问题
  
  使用教学器材与课程内容不配套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相当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的,许多课文都需要材料,但现实中教师根本不可能有现成的教具,只能靠学生课前去准备,可实际上对于农村来说这也是不现实的,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和教师要求的材料相差甚远。比如教学《生活标志》,备课时我认为生活标志随处可见,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应该不成问题。可交流后我才发现,对城市来说司空见惯的在农村却难觅其踪——学生除了知道男女厕所的标志外其他的一无所知,教学时只能将老师收集的展示给学生。可如果教学中光靠教师去准备,又哪来如此多符合要求的材料呢?
  出路:在资源包的《交通标志》一课里,教材上设计了“演一演”——分组表演过马路的活动,它就是让学生手举自己制作的交通标志,扮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文明过马路的角色。这个活动给了我启发,既然没有现成的教具,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动手做。交通标志这样做,生活标志也这样做,也这样演,效果还真不错。
  不过,自己做固然很有乐趣,但比较耗时,所以教材发行的同时,发放配套教具是势在必行的。
  
  困境三:教学时间的问题
  
  按照省下发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意见,综合实践活动每周有3课时,每学期约50-60课时。我现在的周任课为2节,纲要的要求完不成不说,难的是时间段比较分散。比如《玩叶子》一课我总共设计了五个课时的活动内容:采叶子,认识叶子,区分叶子的形状,说说叶子的用途,朗诵赞美叶子的儿歌,蜡笔印叶脉画,最后制作叶子剪贴画。因为设计的内容多,工作量大,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能解决的,而且学生忘性大,这一回带叶子了,下一回就忘了,带的同学玩得热火朝天,不带且又不会社交的只好做旁观者。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安排缺乏灵活性,最终也会使教学开展的效果打折扣。
  出路: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计划,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因校制宜,灵活安排,既不要像学科课程那样每周固定节数,也不要像学科活动一样安排在每周的某一固定时间。可以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少的情况下,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如校内活动时,就可以分散在平时,而校外活动时,就需要集中一个半天,甚至一整天。就是每节课上课的时间,也应是有弹性的,根据需要或长课或短课,可以是35分钟,也可以是70分钟。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与学校和班主任作好协调工作,不能因为综合课的合理时间而影响了其他课程的教学。
  
  困境四:课程整合的问题
  
  为了寻找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学内容,我翻阅了一、二年级相应的语文、思品、美术、体育等教材,发现里面的内容有很多都是雷同的。比如,资源包第一册里的案例1《上学多么好》的内容与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单元《你好,新学校》的教学设计就非常接近。或许设计者认为小朋友第一天进学校,就要强化他的学校概念,所以每门课在开学初都进行始业教育。尽管每一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同,但实施起来却很难彰显个性。于是你也写《我们的学校》,他也写《快乐的一天》,在学生看来,无疑是炒冷饭,课堂里是没有收获的。有一位学生因为在综合实践课里制作了漂亮的课程表,当美术老师也让他画课程表时,他就说:我们已经画过了,为什么老画?让老师无言以对。
  出路:或许因为我关注了整合这个问题,所以在教学一年级的《上学多么好》系列时,我一方面与课任老师衔接,探讨教学内容的删减,一方面又刻意回避几门学科中容易相同的活动,比如“介绍自己”,“怎样与新伙伴相处”,“美丽的校园”,“快乐的一天”等等。相反,我把重点放在调查上:调查学校里有几个年级、几个班级,调查班内男生与女生的人数,调查新伙伴的年龄、爱好,调查任课老师的姓名等等,并将这些结果制成表格。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在一次一次的调查过程中,认识了自己的学校,更多的是培养了自己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思维天地,进而拥有自己的创新成果。
  我想,这应该是符合纲要的指导思想的。俗话说:事在人为。如果任课老师有这份心,课程整合也不是难事,相同的内容依然有不同的亮点。
  
  困境五:教师的问题
  
  尽管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素质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尽管我们也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但从课程实施情况看,教师把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较低,师资的流动性大,已成为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因素。而且不少教师有畏难情绪,怕麻烦、怕花工夫,上课采用“放羊”式或者变成作业整理课;还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够,将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以往的中队活动,对活动设计把握不准,劳师动众,但却是带着学生走马观花,不免有“作秀”之嫌。
  出路:综合实践活动由于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活动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对教师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学科教学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实践能力的要求,他再也不能机械地重复教案,他需要对不断变化的情境作出回应。教师的创造性及教育机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最大的重视和力倡。所以,综合实践课程需要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这批老师除了自身不断学习外,还要得到学校的支持,参加多种方式的培训,从而提高驾驭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其他还有许多问题也扼制着课程的发展,比如:
  学生的问题:农村学生普遍表现缺乏探究能力,综合能力差,不善于把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触类旁通地创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且缺乏对现代高科技成果的关注,对人类基因库、信息高速公路、纳米技术等科技成果知之甚少。我曾统计过,一个班只有2位同学拥有类似于《百科全书》的自然科学资料,没有家庭拥有电脑,而学校的图书室、电脑室开放率也不够高。
  学校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强调安全,学校考虑对学生人身安全负责,限制学生利用校内课时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这就造成校内课时的浪费,学生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矛盾;校本实施的过程中注重活动形式,轻视活动实效性,课程质量难以保证。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环境和条件,都不是课程理念本身就能解决的。凡此种种问题急需解决,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使《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的方方面面更趋完善,成为小学生们都喜欢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