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有效”语文教学的建构策略

作者:王琨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四年,我作为国家级实验区的语文教师,实践并体验了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发展变化的全过程。阅读教学从过去“思想内容分析课”到现在着力追求的“自主、合作、探究课”,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进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教学中部分教师“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甚至超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盲目追求新奇的形式,脱离文本进行感悟、体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被削弱,使教学处于盲从、随意的状态,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应在研究语文教学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建构有效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准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任务——有效教学的前提
  
  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任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同时期对培养人的要求不断变化的。从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到现在的《课程标准》,无不体现着时代的特征。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来思考今天的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训练目标。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说,要挖掘以教材为主的语文课程资源,设计有助于基础目标达成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是最基本的训练内容,要在教学中得到重视和落实,不得马虎和省略;其次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即通过学生的阅读,知道课文或段落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描述的,有关词句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自能读书能力培养的基本形式。通过学生的自悟和教师的点拨,逐步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叶老讲过:“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运用”是学生“学习绩效”的具体体现,是“指运用新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不仅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且还包括他们灵活运用的能力”。因此,语言文字的训练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读和写的能力,实践证明,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主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查找有关资料,借助工具书解决某些疑难问题,能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答,能够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和练习,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段落,能够写出简短的记叙文。一句话,在读写的实践中学会读写,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渗透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健康心理教育,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价值取向,为将来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宏观上把握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语文课堂教学才有明确的目标,教学的定位才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具体到每节课也应有明确的目标。在一节语文课中,我们训练什么,怎么训练,事先得有个考虑和安排。现在强调“用教材教”和“动态生成”,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从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来看,要实现“用教材教”首先必须教好教材。从现在的班级授课制和以教材为主要教学资源的实际出发,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凭借教材。因此,在教学中,要挖掘文本的语文资源,从知识层面上,学生要学会哪些字词,理解掌握怎样的句式,读懂哪些内容;从能力层面上,我们分几个环节来进行训练,每个环节凭借课文的哪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是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学探究,还是学生合作讨论;在情感态度上使学生形成怎样的价值取向,目的要非常明确。我们强调“动态生成”,但生成的基础是精心的预设。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也是体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志。可以说,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扎实钻研教材,进行认真的教学设计。“动态生成”更多的是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只有把有效的预设和精彩的动态生成有机结合,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整体把握语文教材的体系和特点——有效教学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把《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知规律具体化、序列化,把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完美地统一在每篇课文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体系,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根据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诸多条件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在“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策略中,充分体现教学的实效性。一是在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对每个年级的教材内容进行全面阅读,了解每个年级教材的具体内容、编排特点和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把每册教材编排意图和重点训练项目弄清楚。每个主题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主要是通过哪篇课文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要翻阅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看有哪些类型,从而确定阅读教学的重点。三是弄清基础知识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从单元“语文天地”中,明确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培养哪些能力。重点要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弄清楚,每册安排几次,各是什么内容,在什么时间完成,要提前做好准备。四是弄清教材中的口语训练、写作训练内容,并与以前的训练内容进行比较,明确本册教材新的训练点,从而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写作知识,读写结合。从整体上弄清一册教材的具体要求,我们才能在每节课中有目的地分步实施,使教学连贯有序,浑然一体,有利于重点训练项目的落实和难点的突破,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形态——有效教学的关键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应努力构建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来讲,应包括下面三个环节:一是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初步感知教学内容的能力。每节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前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并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加以简单记载,以备课堂交流。这一环节,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二是课中探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过程,应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把学生的自主实践放在首位,先让学生尝试性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的能力,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的理解错误要纠正,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的问题,就要耐心地进行讲解,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结合起来。三是课后实践,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教师要有目的地布置学生实践性的作业,如可以到社区、家庭、市场进行调查采访,写成采访记录等。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语文,不仅有利于语文素质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关心社会的品质和实践能力。
  
  四、创设和谐、有序的教学环境——有效教学的保证
  
  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一是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新的教育观倡导师生在一个平等的氛围中实现对话和交流,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会产生愉悦的心理,主动探索的潜能就会得以充分展现,这一观念现在已经被广大的教师所接受,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放,合作交流的形式屡见不鲜。二是建立“严而有格、活而不乱”的教学常规。陶行知就讲过:“教育儿童,应当严格的地方便须严格,应当放任的地方便须放任。……太放任了,虽是赋予自由,不免溢出范围。”因此,学生的个体行为必须限定在大家共同遵守的纪律范围内。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注意力的不持久性,要求教师要有调控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要把学生的行为集中到教师规定的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是以语言训练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不仅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图文并茂,生动直观,能丰富学生的感官,不仅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总之,我们应努力构建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探究。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