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低年级识字教学初识

作者:吴红燕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课标中对第一学段的规定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其中一年级上学期要至少认识400个汉字。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减轻了劳动强度,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学过程相当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且耗时大。有些教师上公开课时干脆避开生字不讲,这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的瓶颈。
  如何在新课程中有效地进行识字教学呢?我从实践摸索中得出以下几点初识。
  
  一、把握识字要求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会认”这个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上。在传统意义上,对识字教学要求“四会”,即“会读、会写、会义、会用”。这种单向度的努力和多维度的要求,导致的教学后果就是识字教学越来越呆板,越来越模式化、机械化,烦琐的部件分析,枯燥的反复朗读,重复的机械抄写和魔术般的卡片认读。其实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大可不必进行这种耗时的训练,在“四会”中我们可先让学生学会“两会”,即“会读、会义”,不要急于要求他们“会写”和“会用”。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学会一批常用字,可以较早阅读一些浅近的儿童读物,既可以提高识字兴趣,又可以拓展知识面。反过来,较早阅读儿童读物又巩固了学过的生字。这样反复运用,还可以减少生字回生率。
  很多老师认为新教材识字量太大,对幼小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任务太重,小孩子的记忆能力承受不了。其实,一年级的学生的记忆力最好,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力反而越来越减退。按照“能力递减法则”,应让一年级学生甚至更小一些的幼儿尽可能习得更多的汉字,这样,随着年龄的增加,识字量减少,就不会使记忆负担过重。
  人教版教材的识字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新的识字教学理念:开发多通道的识字途径,提倡多认少写,及早阅读。它的意义不在于识字形式的创新,重要的是降低了识字的要求,变多维度的识字教学要求为单维度的会认,为大量识字和大量阅读做好准备。
  
  二、结合识字语境
  
  很多老师喜欢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分类来让学生识字,或是一组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或是一组形近字或音近字。这看似科学的方法,其最大的缺陷是剥离了汉字间表意的关系,孤立了汉字,以人为的环境代替了活生生的语境,因此识字也就成了师生心目中最枯燥厌烦的事了。
  教育心理学认为,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依据学生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无意记忆在识字上的潜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活动中反复多次和汉字见面,让课文生字的出现和讲解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这样的识字不仅仅是识字,它就是阅读,识字的目的是阅读,其过程也是阅读。从理性的角度看,综合的识字就是阅读中识字,就是阅读与识字有机的结合。从实践的角度看,这种结合的形式是很多的。新教材《爷爷和小树》中有“爷、棵、暖、热、伞”等生字。在学习过程中,随着课文出现“爷”,让学生发现它跟“爸”一样都有“父”字头。一棵小树的“棵”和“木”有关,所以“木”字旁。太阳出来就会觉得暖和,所以“暖”字是左边是“日”字。在拿伞跟小树作比较后,让学生观察伞,找找树跟伞有什么地方相像。这样边学课文边学生字,学生兴趣盎然,一点儿也不感到枯燥,识字效率当然高了。
  
  三、增添识字情趣
  
  语文,首先吸引儿童的是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回味无穷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操作性很强的语言技能。识字教学追求趣味,但并不是纯粹地、盲目地为了趣味而趣味,追求情趣是为了追求更高效的识字,认识更有生命活力的生字。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深入挖掘教材中直观形象的因素,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地识字,有效地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其思维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而使识字教学事半功倍。
  其具体操作方法:
  1.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如在开课初,教师就演示几个学生在学前接触过的有代表性的会意字、形声字,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祖国文字奥秘的欲望,对学习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如:猜字谜、找朋友……将这些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3.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识字。如: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以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4.给字配“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简笔画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而且内蕴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如:教学“跳、扔、举”这些生字时,让学生运用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字形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初步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给字配“画”恰当地结合在图画与文的巧妙联系中,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生动地识字,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5.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无意识字。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不仅特别爱听故事,还爱讲故事,在识字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掌握一些词语,在讲故事时练习使用。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老师可随手把一些学生比较熟悉,字型又不怎么复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对一些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适时适度地作一些比较。这种看似无意,实为有意的做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是学生在无意中复习巩固了学过的生字。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学会使用这些生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取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6.自作“识字课本”,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识字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然而识字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是因为课本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尽管大部分生字先后要在课本上几次出现,但绝大部分仍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永久记忆的次数。至于生字的多义性,要在有限的课本中体现出来,更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广告招牌、商品包装物,还有各种报刊,这些都可以成为儿童识字的最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我们的孩子每星期制作一张商标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还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四、开放识字区域
  
  识字教学的开放性应该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开放性的识字教学目标,意味着教材的识字量和识字速度仅仅是一个底限,我们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识字。开放性的识字教学的过程,意味着识字就是一个交流生活经验,打开想象世界的过程;开放性的识字教学途径,意味着识字从生活中来,也一定要回到生活中去;开放性的识字教学的评价,意味着孩子的识字是有差异的,教学就是要承认这种差异,鼓励这种差异,进而把它看做一种资源,利用这种差异。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引导孩子换个角度学习,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运用语文。为了鼓励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识字,我搞了以下一些方式:一是制作识字卡,经常利用识字卡巩固识字;二是黑板左上角每两天抄录一首古诗,让学生课余读背,从中接触汉字,认识汉字。三是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把会认识的字标出来。四是在墙报上开辟识字园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断展示自主识字的成果;最后,我还把任务布置给家长,让他们在家里、出外的时候随时利用汉字资源让孩子识字。
  新课程实验教材的识字量比较大,识字速度比较快,给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我相信只要坚持课堂教学向生活开放,将孩子的生活经验带进课堂,是走出识字困境的好办法。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