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如何把学生的眼睛擦亮

作者:严育洪 陈蓓蓓




   眼睛是视觉器官,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人脑所感受的外界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学生的眼睛:学生学习的发生需要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学习的发现需要学生的有心洞察,学生学习的发展需要学生的有识创见。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造各种“机会”和多种“机关”,使学生练就一双敏感、敏捷、敏锐的“火眼金睛”,从而把所学的知识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技巧一、让学生“视”而又“不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案例1]一位教师教学国标本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课首,设计了一个“考眼力”的游戏活动:多媒体电脑呈现1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2个三角形、1个圆等平面图形。第一次,画面停留几秒后隐去,教师提问:“这些图形中什么图形的个数最多?”学生回忆后回答:“三角形个数最多。”第二次,画面刷新后再次隐去,教师提问:“这次少了什么图形?”学生回忆后回答:“少了三角形。”……
  [分析]上述案例中,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四年级对三角形的后继教学中怎样更好地衔接前后知识?教师独具匠心,巧妙地创设了一个“考眼力”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比较性想象中浮现三角形的表象,比较自然地勾连了旧知,又延续了新知。案例中,这一“即现即逝”的用眼技巧,实现了凸现学习对象的引入功能。
  [案例2]一位教师教学国标本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课尾,多媒体电脑呈现一堆铺开的草莓图,要求学生“先猜一猜是多少,再数出来。”可是,没有学生先行猜测,而是直接数数得到一共有14个草莓。
  [分析]上述案例中,教材练习题的用意在于通过学生的猜测活动,来估计草莓的个数,然后在“猜一猜”与“数一数”的结果比较中体会数量的多少,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然而,学生由于认知局限,首要反应会采用直接数数的方法,这样无疑会降低习题的原有功效。对此,教师不妨让电脑呈现的情景图“即现即逝”,使学生无法直接数数,只能通过想象进行估测。
  
  技巧二、让学生“眼见”而“不实”,给学生探究的机会
  
  [案例3]一位教师教学国标本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量长度》课首,出示图片(如右图),←-----→
   >-------< 先让学生目测它们的长度是否相等。学生凭直觉得出第二条线段比较长,教师抛出标准答案:“其实它们一样长”,学生在将信将疑中纷纷要求用尺进行测量……
  [分析]上述案例中,学生观察图形长度时产生了错觉,与标准答案不符,激发了学生要求通过实际测量来解决“相信标准答案”还是“相信自己眼睛”之间的矛盾。教师此时趁热打铁,顺势而下,新知教学一定会水到渠成。案例中,这一“欺骗眼睛”的用眼技巧,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的学习动机。
  
  技巧三、让学生“众看”却“不同”,给学生通融的平台
  
  [案例4]一位教师教学国标本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时,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纸,先让女生闭上眼睛后男生观察画有(6×3)18个方格的纸的一面,然后让男生闭上眼睛后女生观察画有(4×2)8个方格的纸的另一面。男生和女生在汇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时,结果不一样。教师趁机展示长方形纸的两面,学生恍然大悟,教师隆重推出统一的面积单位成了学生“心的呼唤”。
  [分析]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长方形纸的两面,人为制造了男生与女生看到的“相同的事物不同的结果”的现象,之后产生“两面派”的局面。教师在学生各执一词的争执中魔术般地揭示谜底,使学生明晰问题的症结所在,全体“表决通过”教师提出的“统一大业”。案例中,这一“半闭半开”的用眼技巧,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案例5]一位教师教学六年级《圆的面积计算》的巩固练习时,手持一个大大的圆形纸片,慢慢行走于教室中间的走廊中,分别让走廊左右两侧的学生只能看到圆形纸片的一面。当教师要求走廊两侧的学生列式计算这个圆形纸片的面积时,学生发现算式并不一样,于是“自作聪明”地根据算式推断对面学生所见情形:圆形纸片的一面标注的是圆的半径,另一面则标注的是圆的直径。最后学生对圆形纸片“验明正身”,事实果然如此。
  [分析]上述案例中,教师故做手脚,让教室走廊两侧学生看到“相同的事物不同的方面”,由此得到“相同的答案不同的算式”,从而产生冲突。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想知道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据要查”——会根据算式进行逆向推断,“有物要验”——对实物进行实际考察。在这一查明真相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巩固了已知半径或直径求圆面积的新学知识。案例中,让半数学生分别观察“半壁江山”的用眼技巧,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技巧四、让学生“明察”以“不患”,给学生预防的提醒
  
  [案例6]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一直以“错误先生”自居,他经常写错、漏写(例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中漏写“1/3”)、误写(例如教学体积单位中误写面积单位),然后鼓励学生挑错、改错,并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由此,他的学生的纠错能力特强,当然,学生在自己练习时“明知故犯”的几率就很小。
  [分析]上述案例中,教师教学时的有意“出错”,不能认为是教学的无端“出丑”,反而是教学的格外“出彩”。这位教师煞费苦心地对学生容易遗忘、容易忽视、容易混淆的知识故意出错而“知法犯法”,让学生在“明察秋毫”中知错纠错“以正视听”,从而使学生强化认识、提高警惕。案例中,这一“指正教师错误”的用眼技巧,增强了学生预防错误的免疫能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对提供的视觉对象进行趣味性的、动态化的、挑战性的、立体化的技术处理,让学生在不放松自己的眼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局限自己的眼睛、不糊涂自己的眼睛中,能有所作为,从而把眼睛擦亮!
  
  责任编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