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如何应对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先知先觉”
作者:刘桂琴
一、让学生当小老师
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台上演,学生在台下看。现在的学生生活经验丰富,求知学习的途径宽广,表现展示的欲望更强。根据学生这些实际情况,可以在学生已经会了学习内容的情况下,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开始时我出示桥梁和吊车臂(课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桥梁和吊车臂为什么上面都有好多三角形呢?接下来转入自主探究阶段。可就在我的问题刚出示,立即有一只小手自信地举着,迟迟不肯放下。我索性请他上来讲,小男孩倒也不客气。他大方地走上讲台,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原来,孩子的爸爸是建筑工程师,小男孩近水楼台,耳濡目染。全班同学都听得呆了,我也大开眼界,对三角形的特性,对小男孩都重新做了认识。没想到学生的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我们为什么总喜欢端着教师的架子,把学生往“小”看呢?
二、让探究迂回展开
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在学生掌握了体积概念的基础上提问:“我们数学书的体积是多少呢?有办法知道吗?”同学们短暂的思考后,开始用“惯用”的方法摆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想用小正方体摆一个和数学书一样大的长方体,但不是高了就是矮了。”我心里窃喜:好啊!我就是想要你们摆不出来,摆不出来才得要寻找别的办法。正在得意之时,“老师,我知道!”忽然一个声音高叫着,大家刷地把目光投向了他那儿,数学班长手拿尺子比画着说:“我量出数学书长20厘米,宽14厘米,高0.8厘米,它们的乘积224就是数学书的体积。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我心里咯噔一下,“数学结论学生已经说出来了,矛盾情境没有了,怎么办?是按原来方案进行下去,还是……”我想了想,微笑着说:“×××真不简单!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长乘宽乘高计算出来,这种方法对吗?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吗?”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转而热闹起来,孩子们又忙活开了……验证完毕,学生发现公式确实是对的。我话锋一转,“那长方体的体积为什么用长乘宽乘高呢?”教室里一片哑然,数学班长也直打咕嘟说不上来。只好“心甘情愿”地“急切”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了……
三、让活动更深入
在一次省级数学优课评选活动中,其中一位老师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环节的处理让所有听课老师眼前一亮。那天,当老师从创设情境转入激趣生疑阶段,刚抛出“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个问题,(原先预设的教案是学生都不会,老师借机导入新课:“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个学生就大叫着“我知道!我知道!”老师略一迟疑,但立即微笑着面向这个孩子,“你知道什么?”小女孩清脆地答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教师苦心创设的问题情境,却被学生一语道破了。老师摸摸她的头:“你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教你就知道了。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小女孩骄傲地说:“我自己从书上看到的。”下面响起几个声音“我也知道!是爸爸教我的。”“我是从电脑上看到的。”“我在数学百科里找到的。”老师欣喜地追问:“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家还知道些什么?”顿时小手林立,“我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通过剪拼,把它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来。”“我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跟它的底和高有关。”……老师继续提问:“那么你们还想了解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哪些内容呢?”学生争先发问:“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不沿着高剪可以吗?”“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正方形呢?”“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什么不能用底乘邻边呢?”……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加以整理和归纳,板书到黑板上。接着老师指着黑板上的问题深情地说:“同学们真善于发现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我们只要动手试一试,就能找到答案。”之后,师生带着浓浓的探究欲望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结果学生有许多超出书本的精彩发现。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要以学定教,重视学生生成的体现。如果对学生已经熟知的东西还要装作未知强制进行研究,学生自然“忿忿不平”。但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堂。
责任编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