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套圈游戏》教学设计

作者:梅建伟 叶爱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7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究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问题解决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00以内数的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按照教材上的情境图做好3个圈及各种小动物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套圈游戏。(教师马上在讲台前摆好教具)老师先请一位同学来和老师比一比,每人套3个小动物,看谁得的分数高,就是谁赢。
  进行游戏:师生各套3次,并把结果板书如下。(板书的数据根据游戏来定,以下数据是备课时的预设。)
  
  师:看了黑板上的表格,你们最想知道什么?(谁赢了)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赛是底年级儿童很喜欢的游戏,特别和老师比赛他们就更感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估计谁赢
  师:大家都想知道谁赢,那我们就先来估计一下。
  ⑴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交流各自的估计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请每位同学把准备好的估计方法依次说给组里的同学听。组长负责安排顺序。交流时注意:①说的同学要尽量说清楚,让每个人都听懂你说的意思。②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没听懂可以让他再说一次,如果认为别人的方法比自己的好,就想办法记下来。③前面的同学已经说过的方法,后面的同学就不要重复。
  ⑶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各种估计方法进行肯定和表扬)
  师:到底梅老师和某某同学分别得了多少分呢?我们还得算一算。谁会列算式?学生口述,教师板书:24+29+44=□(分)23+30+41=□(分)。
  [设计意图: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点点滴滴地积累。估计的方法是多样的,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估计的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2.探究算法
  师:先来算一算老师得了多少分。
  ⑴学生独立思考算法。
  ⑵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巡回指导。
  ⑶全班交流算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板书。
  
  3.优化算法
  ⑴比较黑板上的几种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并说明理由。
  ⑵比较教材提供的三种算法,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像这样的连加题怎样算又对又快?
  ⑶请同学们用竖式的方法算一算某某同学得了多少分。并请两位同学板演,教师巡回指导。
  ⑷根据学生计算情况,教师适当讲评。
  [设计意图: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体验多种算法的算理。在比较各种算法的过程中感悟算法的合理性,让学生明白计算时要选择合适的算法,从而树立优化意识。]
  
  三、解决问题拓展新知
  
  1.试一试
  请几位同学再次套圈,全班一起计算他们的得分。(此环节可视时间长短来确定请几位同学)
  2.想一想
  师:梅老师办公室的另外一位老师套了两次得了70分,你们猜一猜他可能套中了哪两种动物?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说出思路。
  师:如果这位老师想赢梅老师的话,他第三次必须套中哪几种动物?说说你的想法。
  3.算一算
  师:如果三个圈都套中,你认为最少可以得几分?
  ⑴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交流。
  ⑶全班交流。
  师:那么,最多可以得几分呢?
  [设计意图:创设更为开放、更加新颖、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拓展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起到了思维训练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略)
  
  责任编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