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让作业释放学生潜能

作者:张 明




   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获得、智力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作业。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把作业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将其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审视学生作业,机械与繁琐、封闭与禁锢、单调、乏味、枯燥,学生每天在题海中挣扎、在题山中爬坡,深深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阻碍了潜能的发展。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成为学生放飞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天空呢?
  
  品味生活的精彩
  
  新课标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在作业设计时我总是将它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如学习《分数应用题》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文峰电器店同时卖出两台电视机,售价都是每台2400元。其中一台比进价高20%,另一台比进价低20%。现商店总经理请你算一算,他们是赚钱还是赔钱?
  再如学习《表内乘法口诀》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秋天到了,你们想欣赏秋天的景色吗?秋天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啊!学校决定去秋游。秋游时大家都要带点心,这次秋游的点心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去买。下面是一些食品的单价:可乐4元;饼干2元;面包2元;苹果1元;梨8角;炸鸡腿5元;果冻5角……用30元买本组的点心,你计划怎样买,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同学们,用你们学过的知识,看哪一组安排得最合理?
  这种生活性的作业,不是靠多题量或复杂计算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将知识点融在情境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掌握的情况,靠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来品味生活的精彩。
  
  闪烁创新的火花
  
  现实生活的问题往往存在于比较复杂的、信息不完备的现实情境之中,它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为此,在设计作业时,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者。
  如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森林公园要召开动物运动会,共来了38个运动员,要派车接他们。一辆面包车6个座位80元,一辆轿车4个座位60元,你认为怎样派车最合理?请你设计派车方案。
  再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后,设计这样一道题:在图中(见下图)有四块同样大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每条边都一样长,请你用完这四个三角形在桌面上拼成一个图形,你能拼出哪些图形?试一试(拼图时要求相邻的两个三角形要有公共边)。
  
  这些开放性的作业,能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享受自由的空间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语)这就说明数学在面向全体学生时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在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受其智力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的限制,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作业不能一刀切,在设计作业时,我有意设置弹性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这儿享受自由的空间。
  如二年级在学习《认识多边形》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选择若干题完成:
  1.填一填
  
  3.分一分(在每一个图上画一条线,把它按要求分成两个图形)
  
  这些自主化的作业,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同程度地开发了不同特长、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
  
  实践探究的天地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新课标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我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实践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让作业成为他们实践探究的天地。
  如在学习了比例尺知识后,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分小组测量、计算,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在这样的经历活动中,要观察、测量、绘图、检查,此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初步认识》后,引导学生课后去观察校门口的车流辆,收集数据,并用数学方法对这些原始数据加以整理。
  
  从统计表提供的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车流量、车速、车子经过校门口的时间与学生上学进校门、放学出校门的时间加以联系,设计“安全过马路方案”通过讨论提出三种方案(架天桥、设信号灯、画斑马线),最后对方案进行全班举手表决,把投票结果进行统计,评出全班最佳方案。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营造了主动探索,全员参与的教学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挥,达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
  
  责任编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