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对数学课堂评价误区的反思

作者:刘云峰




   数学课上的随堂评价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个分支,也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改善教与学、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评价的重要性。数学课上的随堂评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师生受益匪浅。可是,也产生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现象。
  
  一、批评,不是禁区
  
  《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写道:“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的确,要想一个人改进不足,批评的作用远远不如表扬他的作用大!激励性的评价能够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确实应该重视。但是,批评并非禁区!批评也是爱的表现。课堂上,学生的有些错误,表扬和鼓励会无济于事。批评不是伤害的代名词,如果教师的批评能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做到对事不对人,真诚、坦率,那么,学生完全可以接受,而且会受益匪浅。
  
  二、努力,需要方向
  
  课堂评价,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和发展。要有所发展,就需要明确努力的方向。教育评价的定义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教育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活动所包括的全部领域和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判断,并以此为根据提出相应的改进或调整的决策。”对学生课堂表现优劣的界定固然重要,但提出相应的改进或调整的决策更为重要。否则,被评价为“你很棒”“很会思考”的同学很容易产生骄傲情绪。被评价为“还需要努力”的学生往往也会陷入困惑:我又何尝不渴求进步,但该怎样去做呢?如果我们能够指明前进的方向、改进的措施,并诱导孩子们努力去做,那么,一定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三、自评,我有权利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来自教师的评价,来自同学的评价。诚然,这都很重要。教师的评价更具理性、权威性,的确不可缺少;同学的评价来自不同的个体,角度不同,更全面,也更亲切,应该倾听。但学生的自我评价就可以疏忽吗?“自评,我有权利!”最了解自己的人莫过于自己,在他评之前,先进行自评,倾听一下发言者对自己表现的认识:是否完全表现出了自己的真实水平?是否有客观原因影响表现效果?……在此基础上的同学互评也会少一些挑剔,多一些欣赏;老师的评价也会更客观,更具指导性。
  自评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反思。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再考,再思考。只有善于思考,特别是反思的人才能更快地进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一节课到了尾声,不妨给学生一段时间,让所有的学生进行自评、反省:“这节课我有什么收获?哪里表现得好?哪里还需要努力?具体该怎么做?”认识到不足、就有可能改进。请给学生自评自省的权利和时间!
  
  四、记录,拒绝形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评价的效果,有的老师设计出了详细的“课堂评价记录表”。从读题、口算、回答问题、语言表达等智力因素到意志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应有尽有,可谓详尽。乍看起来的确全面可信,可是操作起来却步履蹒跚。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高潮迭起,兴致正酣,却还要想着及时记录,怎能不手忙脚乱?而且,学生是发展的,不断进步的,记录的脚步似乎总是慢了半拍。如果是为了“记录”而记录,为了没有情感的几个字符,我们不如放弃形式,去抓实效,真正转变评价观念,既换“汤”又换“药”,真正提高评价效果。
  数学课堂评价,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我们应以《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为依据,整体把握数学课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真正得到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