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教学只需“点到为止”
作者:王春华
初听之后感觉很有道理,但我细想想,总觉这样有点不妥,但不知不妥在何处?
随后该老师在另一班里教学时,将Japan和Japanese的两个a的音标都出示给学生,并进行正音指导,让学生注意两个a的发音区别,可是效果却出奇的不好,学生或站起来想一会再说,或反而将两个音读错,弄得老师一脸的迷惘。
课后我们都进行了反思总结,问题究竟出在何处?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和请教了一些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明白了问题的大概,现将我个人的理解整理如下:
一、学生错在哪里,就在哪里纠正。我也曾教过这两个词,发现学生的错误点主要集中在第一个a的发音上,而第二个a的发音学生读错的很少,所以我以为,第二个a不必太强调,应该是学生在哪里发生读错,就在哪里纠正,这样比较有针对性。
二、语言要尽量让学生整体感知。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语言具有整体性,所以要尽量让学生整体感知,而对于词中的语素,我们让学生感受到就行了,不必强调,如果强调了,一个词就变成了多个语素,学习过程就变得加长和复杂,语言反而被支解与破碎,效果降低。当然,对于学生普遍读错的我们要单独提出来强调,对于个别学生的情况,我们个别处理便可。
三、要防止“目的擅抖”。在第二次上课时,学生或站起来想一会再说,或反而将两个音读错。原因是教师将两个单词中的a的发音都出示给学生,并告之它们正好发音相反,让学生要多加注意。这样学生说时,就增加了几个注意点,也就多了几分思考。两个音标的区别是清清楚楚的,但当四个音标放在一起的时候,学生反而有点模糊了,再加上教师说它们正好发音相反,发音时要注意,那么就会引来更大的模糊,引发学生紧张心理和谨慎心理——不敢说,怕说错。于是就出现了第二课上的情景。这好比是用线穿针孔,如果不说什么,你肯定一下子就穿好了,如果说叫你穿线时要注意点什么,要全神贯注,你的手反而会擅抖(目的过强,心理紧张),线不易穿过针孔,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目的擅抖”。
课堂教学不应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教与学的实际,学生的年龄、认知、心理特点来组织教学。为了适合学生更好的“学”,更快的“学”,教学有时只需“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