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化繁为简,从粗浅走向深刻

作者:陆启威




  一、“摩擦”概念的引入
  
  对于摩擦这一概念的引出,大多老师都凭借许多外部材料,如木块、砂纸等,让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运动推导出摩擦现象。虽说这也能说明问题的本质,但于学生而言,体会并不深刻。倘若换成学生自己两手之间的摩擦,那就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此法让学生体会真切自然而又简捷方便。
  师:冬天,天气很冷,我们露在外面的一双手会感到很冷,每当这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做什么?(搓手)谁在冬天这样做过的?请你上来表演一下。记住,你是在寒冷的冬天,你的表情神态都要像在冬天里发生的呦。(学生故作受冷状的搞笑动作惹得全场哄堂大笑)这搓手的动作又叫什么?(摩擦)
  师:请每位同学搓一搓手,感受一下摩擦。(生搓手摩擦)感受到摩擦的存在了吗?
  师:(待学生停止搓手后)现在还能感受到摩擦吗?(不能)谁能告诉老师在什么情况下才可能出现摩擦?(两个手面接触并运动起来)
  师:(出示一个小木块)怎样使这块小木块和桌面产生摩擦?(一生上来介绍并制造摩擦)
  师:(课前黑板上写有几个字)这是一块黑板擦,谁能用它制造摩擦,让大家都能看得到?(一生用这块黑板擦把黑板上的字擦掉)
  师生小结并板书摩擦的条件:两个物体接触、运动。
  
  二、“摩擦力”概念的引入
  
  (这一环节仍以学生自己现身说法,用手代替其他材料,简便易行,感触深刻。)
  师:请大家把右手伸出来,把手掌放在桌面上,手掌与桌面要接触,当手掌向前运动时有什么感觉?当你的手用力压在桌面上并运动时,你又有什么感觉?(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的摩擦阻力)
  师:这种摩擦对手掌的运动有什么作用?(阻碍运动)
  师:我们把这种阻碍手面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三、个体研究摩擦力的秘密
  
  对于科学课上的实验研究,很多老师的做法是,把每个组或一些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并要求全班同学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研究。其弊端是:不能很好地尊重每一个同学的个体意愿和需求。有些学生喜欢研究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而对其他同学的问题却并不感兴趣,强行使其研究就很难保证实验效果,同时也束缚了他们在自我认知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鉴于此,倒不如让学生有选择地研究(当个别同学或小组研究的内容有偏差时,可组织全班同学帮助实验和佐证),让他们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既使个体研究生动深入,又能让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进行高质量的交融和碰撞,有效地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
  师:关于摩擦力,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生答)
  师:你还想了解摩擦力的哪些知识?
  (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老师要求学生把右手掌放在桌面上并运动,第一次轻放手掌前行,第二次用力压手掌运动,前后对比不同感受。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研究之前,请各组同学大胆推测一下。(小组讨论记录:物体重量、表面光滑程度、力气、速度等)
  师:(要求学生汇报推测结果并简单说明理由)每个组就你们所提出的预测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小组讨论一下先拿出你们的实验方案。
  师:(汇报纠正实验方案)下面请各组研究你们提出的预测。有兴趣的,做完后还可研究其他组的实验方案。(要求:用测力计准确测算,每个实验做3次;师示范:每一个实验都要用测力计匀速拉动,对于不同速度的实验,做快速和慢速实验时都要做到匀速。)
  
   四、从个体研究走向集体交融
  
  师: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学生汇报交流)
  有个别小组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老师要求全班同学就这个问题共同研究一下。这样真正做到了既有个体学生的独立研究,又有全体学生的互助合作。
  师生共同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物体的重量、物体表面光滑程度。
  
  五、巩固认知
  
  为了保证本环节训练的有效性,科学课应在“以不变应万变”上下功夫,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提取和应用中“左右逢源”,灵活善变。
  师:请你们设计一个增大或缩小摩擦力的实验。
  (学生的方法:把物体表面涂油、把物体放在几根圆杆铅笔上推等。)
  
  六、拓展应用
  
  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应用对于学生来说是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巩固和理解,同时,更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对学习潜能的更深层次的开掘。对学生而言,知识的应用必须是学生习见的,而且是很有刺激性和趣味性的。只有这样,科学课才会让学生永远心驰神往,并具有永恒的魅力。
  师:刚才研究知道,摩擦力有时大有时小,那么摩擦力是大好呢,还是小好呢?
  (先让学生就生活中的常识说一说,然后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在不同的物体上,如轴承、登山鞋、溜冰鞋、把肥皂沫涂在手腕上取手镯等,对摩擦力的大小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需要大有的则需要小,不能一概而论。)
  
  七、科学幻想
  
  对所有科目的学习来说,想象比一切知识和能力都重要,可以说想象是知识之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科学课的根基和首要任务。其中,科学幻想更是今后认知未来世界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同时,科学幻想也是小学生最感兴趣最热衷的一种思维形态。
  师:没有摩擦力的世界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让学生举例说明,扩展视野,开创思维,让学习活动充满智慧和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