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优化师徒结对的实施策略

作者:冯家传




  师徒结对,顾名思义,就是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师傅对徒弟实施“传,帮,带”,引领和指导他们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师徒结对是一种目标性、实践性、实效性很强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学校通过多年的实践,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实施策略来提高师徒结对活动的实效,使之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踏脚石,取得了名师带出名徒的效果,实现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学校管理实践当中的一些做法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师徒结对要双向性与针对性结合
  
  师徒结对应坚持自愿、双向选择的基本原则。徒弟看到师傅的能力与人格魅力,对师傅产生敬仰崇拜之情,师傅看到徒弟的悟性与灵性,有一种愿成为“雕琢玉璞”之巧匠的冲动。徒弟自愿拜师,增加师徒相融性。师徒自愿结对,能使师徒关系畅通,双方都产生了心理安全和心理满足,为师徒结对创造了感情的沃土。这样,使一方敬其师而苦学,一方乐其徒而倾囊相授,使带教工作事半功倍,令青年教师加速成长。
  师徒结对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带徒弟也先要摸清其思想、能力基础及今后发展方向等,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地选配师徒对子。如有些徒弟在某方面的能力是明显薄弱的,就要精心挑选这方面能力特别突出的名师作为他的导师。这叫做“徒缺师补”。在制定带教计划中,师徒自主参与共同制订出比较符合培训指导要求和徒弟自身条件的计划。师徒双方制订某段时间或某个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和目的,如何才能达到目标,标志是什么。只有双方都制订对方认可的带教计划,执行起来才有基本的思想保障,双方才可能为完成计划而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师徒结对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二、师徒结对要强化培训,夯实导师带教能力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出高徒,必先有带教能力强的名师。自己能教好书并不等于自己能带好徒,好教师是好导师之基础,但好教师不等于好导师。在我们的实践工作中确实有一些做了师傅的教师是有实践经验,甚至已是有点名气的,但他们大多都缺少相关的理论基础,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分析指导时抓不准问题之所在,讲不清问题之所以然,指导效果似乎有点碰运气的成份。为了加强师傅对徒弟理性指导,提高徒弟跟师学艺的效率,我们对所有的导师都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如,主动推荐他们参加省、市、区级骨干教师的正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与理论水平。经常派他们参加全国、全省、全市各级研讨观摩活动和聘请名家、名师到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汲取先进理念及经验,通过对比反思促进提高。要求导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结合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研究,提高导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导师学习与总结检查制度,保证导师的理论学习和经验总结得到落实。还有,以名师教学活动展示为手段,保证导师常教常新,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理论和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校外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提高导师带徒的综合能力。首先,提高导师处理师徒人际关系的能力。师傅的包容性及亲和力软化了青年教师的不适应,激发了徒弟的工作兴趣。师傅与徒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利于有效调动徒弟的自主性。其次,夯实导师的学科理论知识、教学知识及分析应用能力。教学知识的有效掌握关系到徒弟能否尽快地“站稳讲台”,这是影响徒弟自主性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最后,提高导师的程序性策略能力。师傅应依据徒弟学习的特点或实际掌握水平而制定带教方法与程序。如“小点突破——模仿改进——循序渐进”、“以点到面,举一反三”、“先收后放,先死后活”等策略。导师的程序性策略能力是师徒结对最后走向成功的关键。
  
  三、师徒结对要体现层次性,注重发展性
  
  师徒结对是学校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它有很强的递进性、层次性。我校从尊重教师的角度出发,强调名师带教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关注青年教师的全程发展。每个阶段都有针对性地定下带教目标,尊重师徒自身的特点,带教的不同阶段都强调提升课堂教学、教研能力和教育思想与理念。
  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站好”讲台,五年“出成果”。这是学校为培养青年教师而制定的目标和要求。因此,我们就给师徒结对设计了三个阶段:一为适应性带教,徒弟为见习期教师,目标是徒弟在师傅的传、帮、带下完成角色的转换,基本能适应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二为发展性带教,徒弟都是教龄在二至四年的教师,培养目标是较大地提升他们在教学或班主任工作岗位上的综合能力,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完全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三为个性带教,被带教者为教龄五年以上,业务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培养目标是成为业务骨干,形成个人教学风格,使其成为校内校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
  
  四、师徒结对要强调自主发展意识
  
  造血比输血更重要,输血只是暂时的,而造血才是永久的。徒弟应用师傅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师徒结对并不只是局限于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唤起青年教师自主发展意识。
  一是唤醒自我意识。许多成功人士在创业初期,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这种强烈的愿望促使他们在不同的环境,面临各种挑战,百折不挠,最后取得成功。我们相信每位青年教师都有同样的心理渴望。因此,师徒结对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则是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激发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心渴望。我们反复向青年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五年后,十年后,你将成为怎样的一位教师?这种美好愿望,能激起青年教师自强自立的信心和精神,促使其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努力前进。
  二是转换自我角色。教师这一工作富于创造性,强调智慧的体现,是能力和艺术的结合。随着青年教师的不断成长和成熟,这就必然导致师徒关系的随时换位。可以确切地说,师傅与徒弟实际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合作者,是教育教学经验的共享者,应体现“教学相长”、“能者为师”。吸收他人经验是可取的,超越他人经验更为可贵。
  三是提升自我品质。传统经验告诉我们,有名徒必有名师。名师和名徒始终联系在一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师徒结对也孕育着新的内容。高尚的情操,精湛的技艺,科学的研究精神都是时代赋予教师自我发展、自我追求的新内涵。
  
  五、师徒结对要注重形式创新,盘活导师队伍
  
  现代的师徒结对应是一个特殊的学习共同体,应该与团队引导相结合,毕竟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青年教师的成长应“博采众长”。因此,在强化“一对一”师傅引领的同时,应多注重发挥团队的引领作用。具体做法:首先,摒弃传统的师傅终身制,周期不超过五年,实行轮换。其次,创设“集体导引”和“首席导引”相结合的机制。据教育大家顾泠沅先生的调查,约五分之四的教师认为,最有效的培训形式是: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借助专业力量和自己一起备课、上课、评课,对教学进行全过程的研究、反思、改进。因此,应该盘活学校的名师资源,把名师组成各个学科的“智囊团”,随时为所有的徒弟解惑,共同为所有徒弟的成长贡献力量。在每周固定两节的教研时间和一节集体备课时间当中,“智囊团”为青年教师听课、诊课、集体备课、接受青年教师咨询、解答教学疑难、指导教学、组织理论学习,促进整体发展。
  
  六、师徒结对要创新机制,注重过程管理
  
  “师徒结对”活动不但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细节。建立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师徒结对顺利实施、确保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带教前由师徒双方一起根据学校的师徒结队的目标和要求,制定自己的师徒带教工作规划;建立“师徒档案袋”制度,详细记录和整理收集师徒之间活动情况和活动成果资料;建立“师徒工作常规”制度,如师徒合作备课,徒弟上课,师傅听课、评课,师徒理论学习等;建立“师徒成果汇报”制度,每两个月定期召开一次交流研讨例会,由师傅作出评述,徒弟汇报学习情况,共同提出改进措施,每学期向全校作一次师徒工作展示成果汇报,由师徒合作,师傅指导徒弟上一节展示课,课后师傅点评。建立“师徒结对考核”制度,带教阶段结束,由学校根据各项指标进行考核,以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不仅考察终端性结果,而且更注重过程性的成果,形成一个综合的评价。综合评价目的在于使师徒结对工作得到落实,关注过程,注重细节。建立“师徒奖励”制度,通过综合的评价对进步突出的青年教师和带教成效显著的师傅,学校将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在评优、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同时优先为师徒提供校外的各种学习、交流、展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