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让学生远离“攀比风”

作者:高维迎




  案例1:某市闹市区有一所小学,每天接送孩子的汽车排成了长龙。有一个高年级孩子,接连三天在傍晚放学后迟迟不出校门。爸爸有些纳闷,第三天就问孩子:“怎么都是你最后出来?”孩子开口说:“人家爸爸妈妈都开着奔驰、奥迪什么的,你开着破‘普桑’,我哪有脸早出来。”
  案例2:在某市的一所学校里,一个班40多名学生中一多半的学生穿的都是耐克牌运动鞋,这个班被形象地称为“耐克班”。一名刚转到这个班的同学,为了取得其他同学的认同,也央求父母给他买了一双600多元的耐克鞋。一些手头并不宽裕的家长为了照顾孩子的自尊心,让他安心学习,也咬咬牙满足了孩子的要求。
  以上案例可能只是个别现象,反映出的却是学生中的攀比风,这样的攀比风使得本该平静的校园充斥着金钱的味道,使孩子们本应纯洁的心灵蒙上尘埃。
  在学生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一件衣服才穿了几次就不再穿了,理由是“过时了”;一个漂亮的文具盒用了不到一个学期就换了新的,原因是“其他同学的更加时髦”;有的同学才买了某某某学习机不多久,见别的同学后来居上,使用的新产品仅仅多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功能,便也要再换一个新的,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学英语也要把它买回来,当作MP3使用。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在学校方面,因为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节约”这一课,即使有的学校将其开设在道德教育之中,也因其不算是主课而没有足够地重视。有些老师可能还会认为,学生浪费的大都是学生自己的东西,与学校关系不大,于是就顺其自然,见怪不怪,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学生的浪费行为。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的家庭造成的,随着社会上的高消费进入家庭,有的家长为庆贺孩子生日,到高级宾馆、酒店大摆宴席,一掷千金;有的孩子虽然人还很小,但他们的高消费要求往往都能得到满足,花钱如流水的习惯便渐渐养成;有的家长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不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是,在孩子提出过高要求的时候,却又难以坚持自己的观点,往往以“下不为例”来放纵孩子;有的家长虽然收入不高,却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师生前丢了面子,于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满足孩子的高消费要求和攀比的虚荣心理。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孩子的攀比心理提供了经济基础,而孩子天真幼稚的天性又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有时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他们的一些行为和思想,很多是受身边大人的影响。“孩子的行,大人的影。”在很大的程度上,孩子之间比吃、穿、用,比爸爸妈妈的“官”、“权”、“车”、“钱”,与父母这第一任老师的熏陶、与家庭氛围有着直接关系。大凡父母的“官”念强、“权”欲重,孩子必受影响;车接车送,票子随要随给,孩子必定要比车好车差、钱多钱少。极个别家长甚至有意在孩子面前炫耀自己的“官位”、“权势”、“钱财”,能不对孩子产生恶劣影响吗?所以,作为学生家长,有责任用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自己的孩子,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孩子的节约美德、独立意识和自制能力,让他们能够很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校园是个小社会,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界社会的制约和影响。作为传播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学校,更应该引导学生合理消费,让学生在思想深处切实认识到攀比之风的危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建设节约型学校,从而让这股攀比风远离校园。
  记得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人要追求一种幸福是很容易的,而要攀比别人的幸福却极其不易。因此,要想让学生以节约为荣,首先就应当去除他们的攀比之心,减少他们的“面子消费”,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入手,从点点滴滴做起,认识攀比的危害,正确理解阔气与小气、大方与吝啬,真正了解什么是应该扔掉的,什么是不应该扔掉的,从而让学生对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产生共鸣,时时处处以节约来阻止攀比,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家庭、学校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通过“身教”为孩子产生示范作用,对孩子攀比的不良行为要加以批评和引导,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真正让孩子远离“攀比风”,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