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会诊式行动研究”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潘秀玲




  一、“会诊式行动研究”模式的指导思想
  
  “会诊”原本是指各科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提出诊疗方案。我们将此“会诊”运用到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会诊式行动研究”,“会诊”的对象是某位教师的某堂课,“会诊”的医生是参加校本教研的全体教师,通过教师的“会诊”,对教师的教学各方面把脉诊断,细数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分析病情成因,提出治疗方案,进行调理治疗的过程。
  会诊式行动研究是反思性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更注重自我反省和集体协作反思,在“会诊”中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找出其中不足,反思修正。同时会诊式行动研究具有很多行动研究特点,它强调研究与行动结合,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要求实际工作者积极反思,参与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要求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
  
  二、“会诊式行动研究”模式的操作要点
  
  1.确定诊疗课例——寻找病状
  我们认为,没有一堂课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名师的课。最初,我们要求教师“自诊”课堂教学,自我感觉需要“求医问药”的先自行设计课例,确定“问诊”(执教)日期。教导处或教研组成立四个“专家会诊小组”,手持“问诊单”(会诊式行动研究记录表),分别“问诊”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课堂教学艺术、提问行为类别频次、教师习惯性行为。“问诊”形式有现场听课和观看课堂教学录像。
  我们也会根据课堂教学的“流行病”,如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实践缺失现象,选择典型“病例”,进行会诊分析。
  2.集体会诊阶段——分析病情
  “问诊”完毕,被“会诊”的老师进行反思和自我诊断,“会诊小组”成员围绕各自“诊察目标”,根据“问诊单”,细数“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组内达成一致意见,进行局部分析,提出初步诊疗建议。如在一次会诊活动中,诊察“教师习惯性行为”的会诊小组发现执教老师的“病状”是关注点过于偏向中间、喜欢重复自己或学生的话,提出“诊疗建议”:教师关注点方位要全面,注意语言,尽量不重复或少重复语言。
  3.归因分析阶段——寻找药方
  在这一阶段,执教老师和四个会诊小组围坐一起,先由执教老师反馈自我诊断情况,四个会诊小组汇报各自“诊察状况”,提出局部“诊疗建议”。接下来,执教老师和会诊小组“化零为整”,大家一起集体会诊交流,从整堂课的角度进行“病因分析”,避免“漏诊误诊”。而执教老师在这里也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可以对会诊成员提出的“病状”和“诊疗建议”进行解释和反驳,经过集体讨论还可以消除一些“误诊”。最后,会诊小组和执教老师达成一致意见,开出“药方”,提出详细完整的“诊疗方案”。
  4.再次执教阶段——验证药方
  第一次会诊结束,执教老师根据“诊疗方案”对执教的课例进行反思、调理、修整。在“治疗过程”中,执教老师还会不定时地和会诊小组成员个别交流意见,商讨教学策略,或是学习教学经典,观看名师录像对照自己上课录像等方式寻求更好的“验方”,以攻克“顽症”。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有目的“治疗”之后,执教老师再次上课,以“治疗后”的全新面貌出现。
  5.二次会诊阶段——分析药方
  执教老师对照一次会诊中的病情表现,对二次课例进行自我诊查反馈。参加二次会诊的成员还是原先的成员,但这一次会诊不分小组进行,而是形成一个“专家会诊团”,从课的整体着眼,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行为和无效性行为”的诊查,会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重复出现的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6.反思研讨提高——治愈疾病
  二次会诊,强调的是反思,执教老师要反思:在二次课例中我的“老毛病”是“治愈”了还是继续存在?我的新病状是怎么产生的?会诊小组的诊疗方案在我身上起了多少作用?我该怎样治愈疾病?会诊小组要反思:该教师的新病状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的“药方”对这个教师适用吗?有“副作用”吗?我们的“诊疗方案”是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在反思中、在研讨中执教老师和会诊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评价能力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越,取得了双赢,获得了共同的成长。
  
  三、“会诊式行动研究”注意事项
  
  1.会诊式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会诊式行动研究宏观上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诊断阶段,重在分析问题,发展假设,第二是治疗阶段,重在社会生活情景中实施或实验,以验证假设。其实施过程其实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一次会诊,发现问题进行诊疗,调整修改二次会诊,归因分析再次诊疗,反思提高……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三次、四次会诊,直到“疾病康复”。
  由此看出,会诊式行动研究的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令教师们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2.灵活运用会诊式行动研究记录表
  我们的“会诊式行动研究记录表”有两种,一种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课堂教学艺术”、“提问行为类别频次”、“教师习惯性行为”四个专项记录表,适合“初诊”;另一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行为和无效性行为”记录表,适合“复诊”。各教研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记录表进行研究,或在教研活动中偏重某项专题的会诊,或是对于“顽症”进行反复会诊。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