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问题研究——校本教研的原动力
作者:陆莉玲
真正有价值的校本教研,应该从执着于教育研究的“宏大叙述”转变为“日常叙述”,贴近教学实际,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引导教师从日常教学工作中寻找、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合作研讨,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用问题引导教师自觉地思考自己的教学现状,成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原动力。
一、 关注细节,发现问题
教育者,如果将自己终日陷于忙忙碌碌之中,没有思想、没有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自己,那么他充其量只是个机械操作工,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要具有问题意识,具有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从看似平常的教学实际中发现和提取问题。
1.问题可以来自自身
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做到“精心预设、动态生成”。对照教案和上完课后的学案,发现、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可发现许多问题。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有没有形成真正的互动?这个知识点学生为什么还一知半解?这次小组学习组织得为何不理想等等。
2.问题可以来自他人
在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时,不要急于对课的成败得失下定论,而是提倡教师从某个环节或片断中提出疑问,开展研讨、商榷,变“评课”为“议课”,从他人的实践中积累素材,提取问题。
3.可以从体验成功中发现问题
每个教师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一个或者多个成功的案例。可以用写日志的方式,记下教育过程中或长或短的精彩一刻。并对现象作理性的分析,不断积累良好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4.可以从寻找遗憾中发现问题
正视失败,发现失败的原因。可以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复自己的错误。并且做到不断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差距,不断纠偏,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必定作螺旋式的上升,也有不断提升的自己动力。
二、 比较筛选,归纳问题
教师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共性的,也可能只是个别现象;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学科层面、操作层面的。这么多纷繁复杂的问题,要在有限的校本培训时间内一一予以解决,是不太现实的。因此,组织者有必要引导教师明确实践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亟待解决什么,通过比较、筛选来归纳问题,从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有意义的问题。
同时,教师之间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看待现象的立足点和视角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有的教师认为是问题,是困惑,而在其他教师看来却是能够轻而易举就解决的。因此,可以通过缩小参与研讨人员的范围来加强问题的针对性。比如可以以教研组为载体,获取学科层面大家认为是共性的问题;以青年教师沙龙为载体,将他们的困惑和疑虑予以归纳;以骨干教师沙龙为载体,获取深层次的问题。
通过这些手段不但提升了问题的价值,而且使教师个体的发现成为大家共同研究的资源。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合理地开展研究,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 实践反思,解决问题
实施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是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教师反思,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体。学校要安排多种形式的活动,将这三者予以落实,为教师创造学习实践、合作探讨的机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体形式有: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落实同伴互助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备课质量、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为了杜绝形式主义,提高集体备课效率,可以将一周一次的集中备课和小型的随机研讨相结合。备课内容围绕问题展开,参与教师轮流担任中心发言人。由中心发言人将教学中的难点、疑点问题一一提出,其余教师各抒己见、出谋划策,发挥集体智慧,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达成共识后,做到资源共享。
2.课例研究
在校内外开展各级各类的评优课、汇报课、展示课,组织教师听课观摩、评课等是各校开展教研活动的常用手段。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可以使常规活动焕发智慧的光彩。可以选择同一课题,由参与研讨的教师提供不同的课例分别执教、或者由一位教师在同年级各班上,通过比较研究发现问题的根源;也可选择同一单元,由同教材的教师上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展现知识的系统性,探讨是否解决了预设时的问题;还可对存在学科间联系的一些内容,由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执教,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自己对这一内容的认识,实现学科整合。
3.教后反思
反思,既是发现问题的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引导教师养成对自身的教学及时进行回顾和总结,撰写教后记的习惯。另外,还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博客(网络日志)中进行叙事研究,记录教学现象、进行得失归因,实现资源共享。要求骨干教师进行教学案例分析、个案研究,用探究的眼光看待问题,小切口、小课题撰写研究报告等。只有用心体会教学过程中的精彩,让教学实践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印记,不断进行思想、思考和思辨,才能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
4.教学沙龙
开展教学沙龙活动。活动要有计划、形成序列,并且面向不同层面的教师。研讨内容可以是前阶段提出的问题,重点讨论解决方案;也可以是实施阶段新生成的问题。可以让教师分享个体的研究成果,还可能在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流中发现新的问题。根据需要可以邀请专家进行点评和引领,使研讨向纵深发展,提高质量。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