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优化隐性德育课程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作者:黄容伟




  德育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专门德育学科,也包括隐性德育课程。现行的德育体系中所提到的各种专门的德育活动,如思想品德课、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升旗仪式等属于显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指班级建设中那些间接的、内隐的,通过社会角色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德育影响因素,包括各种非专门性的、从未被看作专门德育活动却具有品德养成性的活动,如班级风气、班内的各种规定、师生间人际关系、班级中的权力结构等。
  
  一、班集体建设中隐性德育课程的内容
  
  一般认为班集体中隐性德育课程包括三部分内容。
  1.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它主要是指班级教室内环境、课桌椅摆放位置、班内光线照明、卫生情况等因素。班内的环境设施并非是毫无生命和感情色彩的客观存在物。班级的容貌一定程度上体现与反映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教育观念、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
  2.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主要包括班级的传统班风、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人际关系、教师言行等等。这些精神环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班集体的精神风貌以及班级成员共同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
  3.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制度是维系个体生活及人类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制和体系,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满足或适应某种基本需要所建立的有系统的、有组织的社会行为模式和社会组织结构。班集体中的各种规章、守则、规范和组织都集中体现出班主任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班级管理体制是否民主、集体生活制度是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合理与否等等,都是隐性德育课程的一部分。
  
  二、班集体建设中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
  
  隐性德育课程与专门德育课程不同在于:①从影响结果上看,它是指学业成绩之外的非学术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影响。②从影响环境上看,它是一种潜存于班级、学校中的隐含性、自然性的影响。③从影响方式来看,它是非计划、无意识和不明确的影响。④从影响的过程来看,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
  从它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专门德育课程是以直接的、外显的、明确的方式,通过学生有意识的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的。它的说教成分多,约束成分多,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与不满。而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以间接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的。
  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来说,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非常之大。正如鲁洁教授所说,“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学生品德生长主要不是来自于专门德育课程,因为专门德育课程更多作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虽然获得了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体系,但不能直接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学生思想品德内化过程中有许多中介,其中隐性德育课程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中介,能潜移默化地把学生的外在影响因素转化成道德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品质,逐步达到品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三、优化班集体建设中的隐性德育课程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班主任教师既要重视抓好各种专门的德育课程教育活动,也要注重优化班级隐性德育课程,充分发挥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正面影响。
  1.优化班级精神氛围
  隐性德育课程从总的来说,就是要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它集中通过班风表现出来。一个班级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是每一个成员共同参与和创造的,但它一旦形成又对每个成员发生作用,使他们达到价值和行为的一致。如果学生长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中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而且也能陶冶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努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蓬勃向上的精神。
  班集体良好的精神环境得益于班主任的悉心指导,也离不开班主任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魄力。“教育劳动,尤其是道德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劳动者本身就是劳动的工具,教师本身就是教育的手段。”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教育公正、敬业态度、仁爱精神等,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实际上就是学生当前与未来道德生活的样板,是相当重要的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资源。
  班集体良好的精神环境还得益于丰富的课余生活。通过培养学生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学会与人合作,协调人际关系,在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接受精神的洗礼。
  2.优化班级规章制度
  优化班级规章制度首先要使规章制度人性化、民主化。虽然班集体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为了约束成员的行为,达到规范化,但也要注意规定的内容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不应过于严格,过于死板,导致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班主任也要适当引导学生参与制度的制订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制订规章的过程中,感受到规章制度是学生自身形成良好道德情操的内在要求,使原本外在的硬性的指令变为学生内心合理的认同。
  3.优化班级环境布置
  物质环境是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优良品德形成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优化班级环境首先要求是美化和净化,同时,班级环境布置也要突出人文性、艺术性。班级环境布置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审美情趣,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例如可以设立班级读书角,放入学生喜爱的各种读物,使学生在阅读中接受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在阅读中感受文化的陶冶;也可以开辟由学生作品组成的展览窗口,使学生们在这里找到成功的感觉。
  班级环境布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创设美好环境的同时,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培养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增强为集体工作的责任心。
  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和约束力。这种约束机制是通过文化控制、价值熏陶来实现的。在实际班级体建没中,不仅要使成文的规章制度合理化、人性化,也要注重在班内形成良好的集体舆论,通过群体监督使班集体健康发展。
  隐性德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时时刻刻在学生的班级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班主任要十分注重隐性德育课程的存在,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以促使学生道德水平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