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莫让证书变了“味”

作者:方 旭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给成绩突出的教师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是理所当然的,它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评价、激励的手段;再者能够为教师留下工作过程中闪光的足迹,同时也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认可。它的作用在于肯定成绩,鞭策后进,共同成长。而目前的一些现象,却使证书变了“味”。
  “一花独放”,惟证就要,多多益善。学校往往有这样一种不成文的习惯,但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举行的各种学科教学评选活动或其他一些部门的评选活动,指标逐级下发,学校为此要推荐一些优秀的教师参与,大部分教师没有参与的机会或者说参与机会特少,这样做的目的是命中率比较高,能为学校争光。再者人事关系冻结,致使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一些好的机会或荣誉始终只是少数优秀教师获得,不能够全面锻炼、培训、提高、发展教师队伍,形成了“名角”教师独霸讲坛、名利双收的格局,年复一年,年年如此,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的现象在学校里出现了。激励了少部分教师,孤立了大部分教师,致使一部分教师产生了“争也白争,争了也争不到”的思想。
  评选活动频繁举行,各种评选通知应接不暇。基层上的教师认为只要有评选活动,就是一次机会,就想着参与一把,拿个证书回来。学科活动、其他部门的活动一个学期下来要参加4~5次,有时参与评选活动的教师达十几位,参与时间3~4天,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加重了其他教师的教学负担,有些活动说实在的可有可无,但为了收取评审费,把获奖面弄得大大的,只要参与好坏都得奖,都能得到一个证书,活动搞得太“滥”,证书的含金量比较差,教师们浪费了财力、物力、精力,评职称的时候,却用处不大。长此以往,教师们对此怨声载道,出现了“证书多不中用,不如办班获利多的‘实惠’思想”。
  功利思想严重,行贿受贿,捞取“资本”。部分教师为了自己评职称顺利过关或能够聘到一个好的学校,想尽一切办法,跑领导,跑关系,获取指标,不把心思花在备课、研究课上,有些教师更严重,竟然二度跑关系,走歪门邪道,争到证书,哪怕等级低点也没关系,如此捞取“资本”,扪心自问:这样获取证书能有说服力吗?
   “近水楼台先得月”,暗箱操作。教育主管部门每学年会有一些荣誉是等额推荐的,只要把材料写好(好些是找人代笔,不切实际,凭空捏造),再宴请“交流”一下,便能推上去,就能得到证书。在基层学校,大多数教师得不到这样的荣誉,得主一般是那些中层以上的学校领导,论资排辈,一切都在不言中,神不知鬼不觉,就把证书弄到手啦,而且老能派到用场。这种不公开、公平、公正、暗箱操作的现象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强烈反感,此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福之人不用忙,没福之人跑断肠”。
  证书的确变味啦!这些现象的发生,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去科学地制订教师的评价机制,如何规范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沿着健康、绿色的道路高效发展,这将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