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两道试题的重新思考

作者:邹万新 陆巧献




  《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1期王琳老师的一篇《关于两道试题的思考》的文章里有两道试题是这样的:“语文是看图作文。图是这样的:两棵大树,树叶茂盛,遮挡住了上面的太阳、云彩、大雨。两棵树下有一棵小树,枝干细小,还有点扭曲。作文提示是:仔细观察上面的漫画,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可以编写童话故事,也可以写由这幅漫画联想到的生活中的事情,题目自拟。数学题:今天是小红11岁的生日,他邀请了小林、小军等9位好朋友到肯德基餐厅。餐厅阿姨热情地询问他们想吃些什么。经统计,每位小朋友都要一杯大可乐5.5元,一包大薯条7.5元,一个鸡腿汉堡10元和一个甜筒2.5元,小红算了一下急于要付255元,小林看见墙上挂的图片说:不需要255元,你认为至少要付多少元?(墙上的图为:套餐:鸡腿汉堡+中可乐+中薯条共17.5元;再加2元,中薯条换大薯条,中可乐换大可乐)”这两道试题王琳老师认为:“数学题是一道符合课改精神的好题,语文题则值得商榷。”原因是:数学题符合城里孩子的生活经历。“城里的孩子,几乎人人吃过肯德基、麦当劳。几个孩子结伴出去吃西餐也很正常。什么套餐、配餐比成人知道得还多,怎么搭配比较省钱的问题经常会有,学生应该会解决这样的生活数学问题。”并且认为:“这一题得分率也只有30%,那只能说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较差,应该在平时教学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语文题超出了学生的心灵视界。“虽是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但不是贴近学生的生活问题,甚至说它离学生很远,学生能不‘跑题’吗?”
  我们的观点恰好相反,先说这道数学题,虽说是来自城里学生的生活,但这不正反映了当今的“学生不知道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甚至无度地挥霍着父母的血汗”这一问题吗?新课改强调:“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这“生活”不正包括学生的情感生活吗?我们怎能重视“芝麻”却丢掉“西瓜”。君不见那些忘恩负义的留学生,看到了国外优越的条件,他嫌我们的国家贫穷了。人常说“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可这些人有了资本就认为回那个穷乡僻壤没有发展前途,他(她)那里知道国家培养一名学生需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怎么能翅膀硬了,说走就走了呢;一些青年人成了“傍老族”,有一定工作能力却赋闲在家,理直气壮地靠父母养活,有的还花销不菲,不懂得体恤父母,给父母带来经济负担,更带来精神压力。这些青年花着父母的钱如流水,还互相攀比,根本没有想到挣钱的辛苦;更有些贫困地区来到城市的大学生,由于虚荣或自卑,挥霍着父母的血汗钱,他们一个月要的伙食费比全家半年的开销还要多,还抱怨自己的出身贫穷,有的还为了钱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青年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懂得关爱父母与他人,缺少感恩的心,有的甚至不珍视生命。这些难道和我们没有关系吗?难道和我们的教育无关吗?
  像上面这道数学题,其实是在暗示诱导学生挥霍。学生看到了这样的题目,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埋下了“生日”要请吃、可以上馆子、请麦当劳、吃肯德基。就我们当今的中国国情,又有多少个家庭能让一个11岁的学生一次性花销两百多元?其实,用这种方法纪念孩子的生日是错误的,应该反过来把孩子的生日定为“感恩日”。这一天,应该让孩子懂得,父母给了子女生命,且为了他们的幸福而活着。父母给予子女的一切,都是用他们的劳动、血汗和劳累换来的。子女要珍惜父母的健康和安宁,不要给他们带来痛苦和烦恼,要善于尊重父母的劳动,要给家里带来欢乐,珍惜家庭的幸福。这一天应该让他们做主角,让他们设计一些活动来感谢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一天是“母难日”。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来是很不容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母亲的怀胎之苦,生产之苦,养育之苦。人之所以犯错误,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完全不理睬父母以及亲人对他是如何看的。懂得感激父母家人、爱他们并报答他们的人,是很难走上犯罪道路的。因此,我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激之情和关爱之情。
  在一年级期末考试里,有过这样一道数学题:“老师带全班同学去动物园参观,有男同学7人,有女同学8人,问要买多少张门票?”这样的考题,才真正符合课改的要求,才是真正来自生活,既重视知识的传授,也注重情感的熏陶,让学生想到老师,想到他人,从小培养学生的关爱之情。而王琳老师认为好像不需要培养孩子的关爱,说:“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分的关爱,有的甚至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种爱会产生负面作用,要是不能认识到这点的话,会出现‘小太阳’、‘小皇帝’”。其实关爱并没有过不过分之分,而是说方法的问题,像以上的案例,为孩子请生日是一种关爱,教育孩子在生日这一天感激父母也是一种关爱。再如上面这道语文题,这正是一道培养孩子“关爱”之心的好题,这道题并没有什么“过分”。我们为什么不能让那棵小树感激两棵大树为他遮挡如火的太阳,黑沉的云彩,滂沱的大雨呢?可以从这方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写自己身边的事,写有关“关爱”的主题,这不是1+1>2的效果吗?这种有关“关爱”的主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是有的是吗?又怎能说这道题“不是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怎能会让学生“跑题”?王老师声声说习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要关注学生视界之内的生活,让试卷正确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如果我们按数学题的“引领”会引领学生走向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的教育确实需要审视,需要回过头来、需要反思、特别是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能够预设未来,是否对学生的成长起积极的作用?是否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我们要培养学生心存感恩,只有感恩,才能明晰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能感恩,才能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我们不能再培养一些背信弃义,忘根判国,损人利己的“高才生”。
  责任编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