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打开人生的一扇窗

作者:金海芬




   埃及人阿巴斯·阿卡德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生命。”他把阅读看成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
  庄子说:“且夫水之积而不厚,则其负大翼而无力。”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形成。
  学生要学好语文,要有大量的积累,必须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学生是否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能否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取决于教师的重视与指导。如何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是我们一直讨论、思考、研究的问题。“专题组篇课外阅读教学”则是通过对课外丰富的语文资源的充分整合与生成,引领学生进行开放、有效的课外阅读的一种尝试。
  
  一、对“专题组篇课外阅读教学”的认识
  
  窦桂梅老师很早就提出了“主题教学”。简单说,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借鉴窦老师主题教学的思想,“专题组篇课外阅读教学”就是围绕一定专题,师生共同收集几篇文质兼美的课外文章,组成一个整体供学生阅读,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全面开放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的专题,不是思想专题,不是知识专题,也不是写作专题,而是一种文化专题。如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因为我们读一篇文章也好,读一本书也好,首先吸引我们的是字里行间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复杂的语言表达形式。
  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有这样的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落实这一要求,我们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拓展教材,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
  
  二、专题组篇的确立
  
  1.专题的确立
  专题的确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实际水平,这实际水平包括知识水平、阅读能力、情感意识等。专题的构成,一般是一个词或一个短句。一个词(短句)往往有本意,联想义,引申义,从而构成一个文化单元,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个性化的阅读。比如“家”,本意是人的家庭,可联想到动物也有家,引申到祖国是个大家庭。这些意思组合起来,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避免了由一个本意或引申义单独建构的专题的单一性、狭窄性。
  专题的来源可以有以下几点:
  (1)与教材相吻合。人教版教材所呈现的体系就是以主题单元来编排的,教师们在正确领悟教材的“主题”意图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增加几篇同一专题的美文或片段。相对于人教版教材而言,使用浙教版教材的老师确立课外阅读专题要多花点工夫,教师们要打破“知识体系单元”的框框,以这一单元中具有某种典型性的一篇文章为核心,确立新的专题,重新组篇进行课外阅读。如学习第六册第八单元时,《荷花》一文写得很美,很有诗意,我们就可以以此为主篇,确立新的课外阅读专题“花的世界”,然后选择几篇有关“花”的文章供学生阅读。这样,学生就在这一专题文化背景下,了解来自“花的世界”的大量自然信息和蕴涵在“花的世界”中的丰厚的文化知识,同时间接地获取了情感体验、生活经验及人生涵养。
  (2)与本地实际接轨。新课程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一条重要渠道。比如,我们生活在海岛,学生天天能看到大海,出岛要经过大海。他们对海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感情,但不全面也不深入。于是就可确立专题“大海”,选择适合年段特点的有关“海”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但感受到大海的斑斓壮美,而且认识到大海有着丰富的情感,有时像一位母亲温柔多情,有时像一位勇士奋勇向前……这种根植于原有认知、知识积累和本土文化相整合背景下的专题,学生的学习与情感、社会的连接就不再是个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共鸣、知识记忆与生成。
  (3)与主要节日相连。我们的祖国有着渊源流长的文化,节日文化便是其中之一。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从众多闪烁着光彩的节日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各地的风土人情,祖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这些节日,设立专题进行组篇课外阅读,在立体多维的阅读中,通过熏陶与反思,欣赏与扬弃,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
  2.篇目的选择
  阅读文章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最直接最感性的影响,因此根据专题内容选择好篇目十分重要。篇目选择要注意几点:(1)阅读是儿童的阅读,篇目的选择与主题确定一样,要遵循儿童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和心理特点。一样的专题,可选择古今中外、深度不一、体裁不一的篇目供不同年级学生阅读。有的专题下的篇目可由师生共同选择。(2)母语文化和世界文化源远流长、意蕴深远,我们要多选用古今中外经典名篇、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片断,让孩子们在与大师一次次的情感和文学的对话中努力承继母语文化,吸纳世界文化,让文学精品的阅读成为学生生命存在的精神家园。(3)篇目的选择要注重语言的表达。童话、诗歌、散文、寓言、科普文章、记叙文的语言各有风格,有的活泼有趣洋溢浓厚的时代气息,有的生动优美引人进入无尽的遐思,有的朴素凝练让人静坐凝思反复吟诵……我们要引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断触摸、感受、品味、积累典范精彩的语言,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感受语言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三、关于“专题组篇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
  
  阅读整组的课外文章,单靠课内四十分钟是不够的,一般地说,教师要安排充足的课外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某一专题下的几篇文章,使之有整体的了解和初步的印象。当然,在布置自我阅读前教师要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可以延续课内文章的情感,可以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由亲身体验的活动生发……这是保证课内交流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在学生充分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组织进行课内交流,在多向互动中提升学生个体阅读的质量,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课内交流的方法常用的有两种。
  1.一篇带读法
  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师生共同确定专题下的某篇文章为交流的主篇,然后以这一篇带整组文章的学习交流。
  (1)设境导入
  运用我们常用的谈话法、设疑法、直观形象(声、像)法等与学生的初步阅读建立一定的联系,并产生新的阅读期待、分享期待。
  (2)主篇阅读
  根据文本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对某一方面(语言、表达、情感等)作深入探讨,设置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组织教学,如: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画面?你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再次自由阅读,对文章产生新的体会,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提醒学生圈圈划划,把读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记下来,把疑难困惑记下来,学习运用工具书尝试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然后集体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读、说、辩、演,不拘形式,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生成新的智慧和情感,增强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受能力与运用能力。
  (3)自主欣赏
  经历了主篇阅读之后,学生运用学法迁移与情感延续,自由选择本组中的一篇或几篇,或一人,或二三人合作深入阅读,品味欣赏。学生在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中,或放声诵读精彩句段,或书写深刻语句给予的启迪、联想,或合作表演某一片断……这时候的教师,悄悄来到学生身边,点拨、解疑、指导、合作。最后让学生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在相互学习欣赏中,有效地积累知识、智慧和情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2.串讲欣赏法
  师生共同提炼出整组课文比较明显的几条线,如语言上、表达上、浅层意义上、深层内涵上……然后围绕这些线索组织教学,使学生通过横向比较性阅读,多意向碰撞,对整组课文有深入的理解,对语言表达有鉴赏性积累,对主题文化有深层次的认识。如教学主题为“啊,大海”的一组文章:《我认识一位歌手》(散文诗)、《海浪与月亮的故事》(童话)、《海》(散文)、《大海的歌》(儿童诗)。可以预设这么几条交流的线:(1)现实之海:说说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大海,欣赏图片运用已知描述大海。(2)生命之海: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海像人一样具有生命力,并结合具体句子说说你认为大海是个怎样的人?(3)心灵之海:走进大海的内心世界,倾听大海在说些什么?(4)生活之海:积累描写大海的精彩句段;说说带“海”字的词语、诗句;推荐《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两本名著。这样的安排,把学生对大海的肤浅认识上升到生命的高度,在学生的心中永远留下了大海般的梦想与希望。
  课外阅读的专题选择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是开放的,灵活多样的。在专题组篇这样一个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环境中,我们的阅读动机是以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或审美情趣等满足实际需要为中心,而非章法、词句、技巧等形式化、技术化的操练。我们的阅读方法是重整体感悟、内在体验,而轻条分缕析、外来注入的,并且充分尊重个性的阅读与感悟,不求甚解,统解。
  余秋雨说:“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学生在阅读了一个个专题下的一组组文章后,切不可忘了师生互相推荐由此主题生发的相关名篇名书,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专题组篇”这一扇窗,进入更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中享受快乐,享受童年,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精彩人生。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