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让品德课堂情境表演融入教学

作者:侯可伟




  接连参加了省、市的品德课程研究课和展示课欣赏,发现情境表演作为一种儿童直接参与和体验的活动为很多执教老师所青睐。的确,《品德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表演等活动,可以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然而,随着新实验尝试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别把花草弄疼了》,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情境:老师当花仙子,让三位小朋友戴着漂亮的头饰,站在讲台前介绍“自己”的作用。学生拿着纸照本宣读花草树木的三大作用(书上):我们是巨大吸尘器……我们是空调器……我们是氧气制造厂……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还有谁来表演?”于是,不断又有别的学生站起说:“我是荷花,夏天开的。”“我是菊花,秋天的时候开的,可以让人观赏。”……
  由于一年级小朋友识字量有限,虽然课前经过老师苦心“培训”,但还是背得断断续续,背错很多字,而时间已过去了十来分钟。由此,笔者不禁思索:这样的情境表演,是在上表演课还是在上品德课?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
  
  [思考1]表演积极性=目的?
  
  过去,一些品德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说教的面孔出现,使学生学得枯燥、单调、沉闷。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品德课活起来,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可结果常常是老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如今,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有的时候整堂课学生都处在游戏、表演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
  一位老师在上《我们和诚信在一起》时,创设了一个“招聘会”。老师表演一个失去诚信的大学生,而请学生选择各种招聘方角色进行模拟表演,如校长、总经理、医院院长等。在表演中,学生显然为能够当上“校长”、“院长”而兴奋不已,高高举手。被选中的同学不住哈哈大笑,只觉得自己是“大人物”,神气活现。一通问好、握手,面对“缺失诚信”的“大学生”,他们却似乎忘了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
  诚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表演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受到什么启发,获得哪些发展,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开心、兴奋,调动积极性不应是最终的教学目标!
  
  [思考2]情境表演=体验?
  
  传统的品德课以三部曲(激情——明理——导行)的枯燥和死板面对学生,使道德认知的学习走进了纸上谈兵、动口不动手的死胡同,学生没有真切的体验和感受,品德的力量与价值在这种教学中,显得极其苍白与无力。因此,重视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成为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情境表演让学生经历仿真性演习活动,获得体验”。而现在,我们在品德课堂上常常能看到这种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在公开观摩课教学中)。于是,我们见到如下的镜头:(《不说话的朋友》)
  师:就让我们借助今天的机会来扮演角色,替这些不说话的朋友说说心里话吧。
  (学生自由组合、排练找小伙伴合作,进行小品表演)
  生1:(带着垃圾桶的头饰)我独自站在公园的一角,有两个小朋友向我走来。
  生2、生3:有一个垃圾桶,我们砸它、捅它。(加上动作)
  生1:(忍不住大笑)痒死了!
  生4、生5:(大喊)有人破坏垃圾桶,我们报110吧!
  ……
  笔者不是反对运用情境表演,思考的是情境表演的实效。本来教师的设计意图是以角色扮演这种换位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替“朋友”说话,为“朋友”伸张正义,在角色换位中使学生获得了感性的并且是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为公德意识的培养寻找到最佳结合点。但实际上,学生在嘻嘻哈哈的表演中,并没有获得深刻的体验。孩子极其可爱,在表演中,他们有着自己独特年龄特征的表现。面对孩子演出的一幕,我们是不是该思考:怎样的情景表演,才能让他们演有所获,情有所动?
  
  [对策]
  
  一、让情境表演为教学内容服务,忌“牵强附会”
  目前,教师们都努力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采撷、提取教学素材,情境模拟和角色表演素材的创设同样需要教师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的内容设置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平时要留心观察生活并随时捕捉有效素材,例如:《小手拉小手》中,可以让学生角色表演:别人遇到困难时(水拎不动、作业不会做、下雨未带伞),怎么帮?以此,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思考和体验的情境。在进入情境之后,教师还要把握时机,进行恰当的指导,尽快导入到“帮助方法”的优化选择中来,培养学生从普通的事例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剥离与品德教学本质无关的一些属性,凸现品德教学独特的本质。
  
  二、让情境表演为教学目标服务,忌“舍本逐末”'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辛辛苦苦创设出来的情境,不能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学生的角色表演作用与意义不是很大……我想,教学环节设置的目标至关重要。如前例《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中,教师创设的“招聘会”情境,形式新颖,课堂气氛也相当好,但细思量,学生没有“校长”、“经理”等职业的角色经验,面对太新鲜的形式,他们表现出了浮躁的情绪和过度的兴奋,试问从中又能感受多少“诚信的重要”。因此,情境的创设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否则只能是舍本逐末。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情境表演中让学生有独特的体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现在的我能做些什么》时,即兴创设了如下表演情景:
  师:我们知道了好孩子不做爸爸妈妈的“小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如果碰到自己的书忘带的情况,你怎么办?
  生1:和同学借着看。
  生2:告诉自己下次别那么粗心了。
  生3:让妈妈赶紧送来,上课要用的呀。
  师:那这样,我当一回你的妈妈,咱们来演一演,好吗?
  生:(打电话)妈妈,我的语文书忘在家里了,你赶紧送来。
  师:哎呀,公司正好开会,我回家会被老总批评的呀。
  生:我要上课了,没书老师会批评我的。
  师:那好,我先去请假。
  (师表演:匆匆忙忙向经理请假。出门一看:“天啊,下雨了。不管了,我儿子还等着我呢。”冒雨回家,赶紧找书。“找到了。”却不小心在凳子边磕了一下,忍痛蹬上自行车冲向学校。终于到了。)
  师:给你书,儿子。
  生:(愣了)对不起,妈妈。我不知道会给你带来这么多麻烦!
  ……
  这里,老师借用学生的“错误”,将错就错,即兴进行了模拟表演,引起学生再次思索,巧妙地为学生“指点航向”,让课堂峰回路转。因为有了情境表演,课变得更富有味道了,学生在经历表演的过程中,有了一份现实背景下的新感受和新体验,对于这节课的意义,自然就有了更为深刻与独到的体会。
  
  三、让情境表演为教学重点服务,忌“浅尝辄止”
  
  情境运用于课堂,本可以为学生的“学”更好地服务。但如果游离于教学过程,则会使这一服务手段流于形式。例如上述《不说话的朋友》一例,没有心理经验和脱离学生实际的表演最终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因此,创设情景表演应服务于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桥梁。在上《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时,我提出问题:“遇到危险我们该怎么办?”学生纷纷回答,并且准确说出了危急时刻需要用的电话号码。于是,我抓住时机,创设了“遇险打急电”的表演情境,把各种危险(着火了、遇坏人了、遇危急病人了、煤气漏了等)情况通过模拟打电话110、119、120和学生进行演练。在情境表演中,学生明白了打电话的要点:不慌不忙、拨号要正确、地点讲清楚,从而使学生有效掌握自救求助的要领。另外,还组织了“胜利逃亡”,进行了从安全通道、楼梯等有序撤离的演练。这样的情境表演与教学内容十分吻合,显得合理、贴切,运用情境表演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掌握自救自护的办法,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由内心深刻的体验促进正确行为,进而成为推动生活经验积累的动力。
  总之,品德课上我们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所透射的信息,让情境表演恰当融入教学过程,演出品德学习的灵性和情趣,演出品德学习的滋味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