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上到孩子心里的课才是好课

作者:王 鹏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呢?我认为,能达到心与心交流的课才是好课,即上到孩子心里的课才是好课。怎样才能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呢?
  
  一、 把孩子当成朋友,按需要设计教学
  
  了解孩子,知晓孩子的心里,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做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觉得你是他们的朋友,敢与你交流,敢在你面前表现自己。教案的设计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为构架的基石,以学生好学为基本取向(而非教师好教),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生当作课堂最为重要的资源,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提倡学习取向为教学的起点,而非知识的逻辑起点。顺应学生的内部自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努力使课堂从教师表演的舞台变为师生互动的平台,从知识的传授场所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从训练“工厂”变为个性发展的天地。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也是一个学习者。课程不再被视为静止的“跑道”,而应被视为“人生的阅历”。
  
  二、 创设情景,同学生有情感撞击
  
  要同学生有情感撞击,首先意味着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其次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互动,相互碰撞;再次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钻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并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一方面,要积极开发鲜活的语文资源,课堂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把与教材相关的或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语文资源引入课堂,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就在我身边,切身感受着,吸收着;另一方面,要设计鲜活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而且能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更富有魅力,要使自己的语言形象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增加思维空间,架起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桥梁,还要使自己的语言风趣,增加幽默感,使人听之入神,记之不忘,当学生有情感火花迸发的时候,教师能“针锋相对”,使二者发生深层次的情感撞击,达到良好的育人目的。
  
  三、 真诚施爱,学会同分享
  
  “分享”应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分享意味着教师要有更多的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平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学会分享”首先必须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课堂上的倾听是师生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会;是一种亲切的对待,一种由衷的信赖,一种美妙的心境。教学中教师要以真诚的言语、行动和情感,叩开学生的心门。教师要爱憎分明,敢于剖析自己,表露自己的真情,弘扬自己的个性。对学生的优缺点选择适当的语言指出,并学会与学生同悲同乐,用真诚感动学生,由教师的真诚付出换取学生的真诚回报,与学生达到情感层次的互动,在情感互动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沟通与交换。
  再就是学会欣赏。在教学中欣赏,在欣赏中教学,教师就会变得尊重多样化,珍视个性,就会习惯于“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学生们会始终充满自信,把课堂变为“乐园”。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
  把课上到孩子心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于向上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味;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