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作文批改的艺术
作者:庞世清
一、针对性。是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对需要说明的问题用直观规范的符号标注明了,或在眉批、总批中直接鲜明地指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的明确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如给作文能力差的学生评改作文时,评语要轻评重改,要浅显易懂;而对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评语要轻改重评,要有启发性。既要负责任,又要“不负责任”。对一些“琐屑问题”,随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他们会逐渐自己克服的,不能求全责备。
二、主体性。主体性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具体体现,就是在尊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交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权利,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呵护学生个性的展示,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批改作文时,不要不分大小毛病、不要优缺点不分主次,将学生的作文批得“体无完肤、面目全非”;二是树立“批是为了不批”的批改理念,就是要教会学生批改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批改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真正明确教师之用意,且能用之于此后之实践”。教师批改作文的意义,在于对学生作文进行评析,并为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供帮助,以逐步提高他们修改作文的能力。
三、鼓励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用敏锐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最大限度地赏识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的情趣。哪怕是作文中的败笔,也应在指明问题的前提下委婉地提出改正和努力的方向。因为学生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成就和智慧展现在众人面前,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教师下评语时,不要吝啬鼓励,应多使用一些赞语,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迸发出写作的热情,让他们在获得低层面的喜悦后,获得高一层次的成功。
四、层次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分类指导。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集合体,如果不去思考现阶段学生作文的训练重点是什么,要求学生的习作“一步到位”,带着这种心态去批改作文,必然会处处看学生的作文不顺眼,处处否定学生的习作,结果会大大挫伤了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中对学生习作水平的基本要求,强化阶段意识,抓住主要问题。如对写作水平高的学生从立意、创新和技巧方面进行指导;而对文字关、语言关尚未通过的学生就得降低要求,着重于文字基本功方面的批改,先求其“通”,再逐步求其“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切忌一概而论,人为地拉大学生和作文的距离。
五、示范性。指批语和书写应成为学生模仿的范例。作文是文学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对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追求文学性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我们不可能把学生都培养成文学家,但培养国民的文学素养,提高国人的文学品位应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教师的批语要规范,尤其是作文中的总批,理应成为语言的精华,不但要语法合理,而且要生动流畅,使学生不断感受到教师语言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切忌“四字式”的空话、套话,使学生读后感到茫然。同时,写规范字是对中小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文字书写理所当然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不可龙飞凤舞,随意潦草。
六、人文性。作文批改时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写作背后的独特背景,培养学生独到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偏激的认识也要正面引导,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结合。要尽量使批改符号和增添的文字具有悦目的特点,对学生能产生比较强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用的增、删、补、调等符号及批语力求行款合适,字体端正。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习作,更不要凭自己的好恶判断优劣。而应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充分体现民主与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