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语文教师,不能没有课时观
作者:朱 瑛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识字学词?作业?拓展?听这样的课,我们仿佛看到一群站在环形跑道起跑线上的选手,在“啪”的一声枪响后,原本都应该围绕环形跑道前进的,结果是大家都溜出跑道,四散奔跑。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
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的,每一课时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应该有自己的课时重点。从我们的家常课看,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概梗,理清文章脉络,应该是第一课时的起点;品味词句,读懂课文,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应是第二课时的重要目标。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说“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
也许有人要说,识字学词是低中年级的事。高年级应把重点放在篇章教学上,换句话说,识字学词不再是重点,在学生已具备了初步自学能力的情况下,“识字学词,读通文本”这种简单的活儿完全可以放在课前的预习中完成,甚至认为每篇课文都要进行有板有眼的“识字教学”和通篇检查是否“读通文本”太浪费时间,太模式化了。还不如长驱直入,直捣黄龙来得生动有趣。
那么,“识字学词,读通文本”完全放在课前预习中完成,行吗?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标”对识字的要求。总目标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累积认识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要求“累积认识3000个常用汉字,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单纯从识字方面看,第二第三两个学段要求认识和书写的生字就分别达到1200个和1500个,还不包括对第一学段的1800个已经学习过的生字的巩固和复习,以及大量出现要求掌握的新词。即使孩子们具有了一定的识字学词能力,我们也不能把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全部交给学生课前预习去完成。假如每一门学科都如我们的语文一样要求学生课前作如此繁重的预习,我们的孩子承受得了吗?
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课前预习,而是说“预习是不能作为一个硬性任务”强加在学生身上的。预习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看一看课文,熟悉一下文本的大意,提出一些困惑,应该是无可厚非的。把原本属于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完全推给课前预习,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多少有点不负责任。现在出现的不少阅读教学课堂“已经看不到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现象,其根本的原因,并不是教者不知道识字学词的重要性,而是简单地把识字学词理解成“为深入阅读去障”。只要影响学生深入阅读的字词障碍不存在了,生字新词会读会写了,识字学词到底是课内完成还是课前完成,就没有本质的区别。
“生字新词”是阅读的障碍不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字新词都是阅读障碍。但是,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字新词”就不但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障碍”,而恰恰相反,“文本中的生字新词”构成了我们“阅读课堂重要的教学资源”。识字学词,不但不浪费我们阅读课堂的宝贵时间,而恰恰是我们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获取语文素养最为有效的教学流程,是学生零距离亲近母语的最佳形式,是阅读课堂最能上出语文味的出彩点之一。拿到一个文本,教师首要的不应该是急于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度解读,而是要反复的吟诵,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音字、长句子加以细心的关照,哪些词句学生可能会读错,哪些字词学生容易写错,哪些字词是文本的关键词,不但要做到了然于胸,而且要有明确的解决策略和方案。努力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识字学词与理解文本融为一体,成为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行文至此,我们认为每一课时应有自己固有的一些课时板块。如第一课时,理应含有下列课时板块。
一、 唤起阅读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在走进第一课时的那一刻给学生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迷人的景,送来一杯醇香的酒,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憾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 有效初读文本
“书不读通不开讲”,说的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读通”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第一课时应放手让学生初读,初读可高声朗读,可静静默读,但在试读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通过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试读中要让学生读重点,读难点,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难读处回读、反复读,要指导读,示范读,以期达到正确、通畅的初读效果。
三、 落实字词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要务必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当然在进行识字学词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呆板、重复,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写好字,识好词,扎实有效地完成第一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四、 设置阅读悬念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第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初步认识。在有效初读后,对话交流,抒说感受,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引导学生读悟。然后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的目的;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
虽然各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不一样,课时目标也各有特点,但每课时有着自己的“责任田”,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明确的课时观,没有必要不按“季节”规律与课时目标“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