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数学课堂引导学生自我调节的策略

作者:李中衡




  自我调节学习是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我调节学习正是新课程提出的全新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学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会学习、促进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自我调节?下面结合一些课例进行简要分析,旨在抛砖引玉。
  
  一、 设置有效情境,在激发参与中调节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即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与生活情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就能联系自己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例如,某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实践活动《按要求选卡片》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排列组合的一般规律,教师请三个学生到前面来,为他们现场拍照,并让他们改变排列的位置,算一算一共能拍出多少张不同的照片,通过情境设置,学生对排列组合的认识逐渐由模糊到清晰,从无序到有序,学习积极性也一下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增强了。
  
  二、 加强新旧联系,在矛盾冲突中调节
  
  数学知识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当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转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调节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某老师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先进行复习,让学生计算除数是整数的除法:7.5÷15,接着让学生尝试计算7.5÷1.5,7.5÷0.15,学生一开始还是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列竖式计算,即把除数当作整数,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但计算完这几题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几题的被除数相同,除数不同,商怎么可能相同呢?因此,学生很快发现运用原来的方法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错误的,于是,学生又联想到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揭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发现矛盾、寻找联系、自我调节来完成的,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三、 提供阅读材料,在自主探究中调节
  
  综观现在的很多数学课堂教学,一些教师不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及相关学习材料,课本充其量只不过是“习题集”,这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是不相符的,因此,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得到重视。但是,阅读数学书籍不同于阅读文学作品,它比较枯燥难懂,难以读得深入透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适当的情况下出示阅读材料,让学生有阅读的欲望,让学生通过阅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某老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先让学生复习“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接着提问:我们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一波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有的学生也产生这样的疑问: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是不是想怎么表示就怎么表示?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下列阅读材料:“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用a、b、c、d……任何一个字母表示数,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特定的量常用特定的字母来表示,如常用字母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学生边阅读边调整,不仅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还体验到数学阅读的作用及方法。
  
  四、 适当幽默风趣,在情绪调整中调节
  
  数学课以理性见长,由此带给学生更多的是“一本正经”的严肃与紧张,较之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更易使学生厌倦。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不妨适时地幽默一下,让学生乐一乐,对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润滑知识教学均有好处。一位老师在教学“退位减法”时,为了突破“100-43”这一教学难点,教师作了这样的比喻:“被减数的个位是穷光蛋,减3不够,向‘十叔叔’借,‘十叔叔’也是穷光蛋,可它乐于助人,向‘百伯伯’借,‘百伯伯’借给它1个百,‘十叔叔’把1个百换成10个十,自己留了9个十,拿出1个十借给个位,个位就用借来的10去减3。”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学得轻松,印象深刻。
  
  
  五、 引导合作学习,在互动生成中调节
  
  引导学生自我调节,还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调整自己的认知错误,优化自己的解题方法,或生成新的创新见解。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伴协作、小组学习、调查走访等,促使他们一起进行交流、沟通、协作,互相帮助、启发,共同提高,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还以某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为例,最后的巩固练习设计了一个趣味练习,一只青蛙在图上的中心位置,如果青蛙以不同的方式跳到如下图所示的不同位置,怎样用字母表示?同座的同学合作练习,一个同学指出青蛙跳哪几步,另一个同学用字母表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有的说出跳一步的结果,有的说出跳两步的结果,还有的说出跳动三到四步的结果,少数学生觉得教师提供的跳棋下得不过瘾,还自己设计了不同的跳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生成的创新见解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设。
  
  六、 设计开放练习,在自我选择中调节
  
  很多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比较整齐划一,学习困难生学起来比较吃力,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又不能得到更充足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作些分层要求,特别是巩固练习时设计一些可供选择的开放性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进行自主选择。
  某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三年级《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一课,巩固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练习:同学们到公园玩,游玩快结束了,让我们买些纪念品吧!福娃:21元,玩具汽车:10元,玩具手枪:5元,洋娃娃:12元。你想买什么?买几个?说一说,再算算一共要付多少元?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提供了平台,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我选择具有个人意义的数学问题。学生不仅巩固了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题策略,学有余力的学生还接触了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开放性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自我选择中调节,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七、 恰当运用评价,在有效引导中调节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不能仅指向问题的结果,更应指向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巧妙运用教学评价,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积极性。例如,某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运用激励评价,引导学生不断调节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自主地解决问题。课始,教师出示准备题:1.9÷(14.5-13.6)×7,学生发现:第二步除法的商是循环小数,再与7相乘不易计算出结果,这一矛盾冲突为引入计算过程中取近似值埋下伏笔。但出乎教师意料的是,一部分学生发现用可以用循环小数计算,甚至有的学生利用课外知识把循环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显然,用循环小数计算有一定的局限性,化成分数计算有时要用到六年级才会学到的分数乘法知识,但教师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相机补充了下面这道题:2.5÷(14.5-13.6)×1.2,通过计算,学生们认识到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一般应取近似值计算,但有些学生又发现,如果改变运算顺序,结果还可以用循环小数表示,最后,学生阅读课本时又对书本提出了挑战,认为如果最后一步计算是循环小数,不一定要用近似值表示结果。
  
  八、 设置超级链接,在拓展延伸中调节
  
  超级链接原指因特网上超文本传输协议中的一个资源地址。超级链接可看作是一种文件的指针,它提供了相关联文件的路径,以指向在本地、网络驱动器或Internet上存储的文件,并可跳转到相应的文件。它像一个按钮,只要你点击它,就会把你带到另一个资源的所在地,让你获得你想要的相关资料。而“超链接型数学课堂”就是根据“超级链接”的特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想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或活动,灵活地组织教学。例如,某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二年级《确定方位》一课,通过游戏活动复习旧知,然后通过猜想巧妙链接新旧知识。在巩固练习时,打破了教师问、学生答的套路,让学生当小老师、分小组互相提问,既增加了信息交流量,又链接了生生关系。对于方位的相对性这一难点,教者巧妙地与生活实际相链接,选取了学生最熟悉的本班教室及周围各室为例,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还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还列举了生活中的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东南风”“东北三省”等词语中方位的含义,链接了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的特点,本课还巧妙地把学习内容与游戏相链接,让学生在下棋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对几个方位的掌握。这一课作业设计也别具匠心,让学生当一回设计师,这一带有挑战性、趣味性的作业使学习活动从课内链接到课外。
  总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其关键是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基本策略,其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