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纳税》教学设计与说明

作者:丁银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11册P122~1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纳税的现实意义,理解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
  2.能正确计算一些简单的应纳税额。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一些简单的应纳税额。
  
  教学难点
  
  理解税率和应纳税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小华的爸爸在体育彩票投注站购买彩票的情景图,配以画外音:“小华的爸爸购买彩票获二等奖,中了10万元,请问这10万元小华的爸爸是否能全部得到?”
  学生说出这10万元还要纳税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纳税?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纳税的意义,同时揭示课题:纳税。
  【说明】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所要学习的“纳税”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带着问题学生自学课本前三段(屏幕出示)。
  问题:(1)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
  (2)我国税制改革以后,税收主要有哪些税种?
  (3)什么叫做应纳税额?税率指什么和什么的比率?
  2.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1)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2)税收主要分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
  (3)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100%
  3.说一说下面的每条信息中应纳税额、各种收入和税率分别是多少?并说出每个税率的含义?
  (1)江苏东强公司2005年全年的销售额是44000万元,按销售额的5%缴纳增值税2200万元。
  (2)锦江宾馆2006年上半年营业额是840万元,按营业额的4%向国家缴纳营业税33.6万元。
  (3)丁老师的月工资为1800元,按规定超出1600元的部分应按20%缴纳个人所得税。丁老师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40元。
  4.教学例6。
  (1)出示例6,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2)谁来解释一下“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
  (3)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
  (4)指定一名学生把自己列的算式和得数写到黑板上,集体评议。
  【说明】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初步理解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再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化对纳税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练习,掌握求简单的应纳税额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学生独立完成P123页的“做一做”再交流订正。
  2.完成练习三十二的第1~5题。
  第1~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第4题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应纳税所得额是420元”是什么意思?
  第5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纳税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会了计算一些简单的应纳税额。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做到自己主动纳税,而且要积极宣传、动员身边的人主动纳税,做合格公民。
  
  四、 实践活动,拓展新知
  调查你所在街道的企业、商店、饭店等营业场所一个月或一年的销售额或营业额,按什么样的税率向国家缴纳税收?并对调查的情况做简单的分析?写出一份小小调查报告。(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
  【说明】让学生在课外开展调查实践活动,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