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作者:高菊梅 李 斌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60~61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很抽象,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认识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米尺、橡皮、曲别针、1分硬币、电话卡、1厘米纸条、10厘米纸条、1米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创境设疑,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能猜出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汇报身高时用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各大约有多长?(教师用米尺检验学生比划的长度是否准确?并将1米长的纸条贴在黑板上)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板书:1米=100厘米
2.设疑引入。
学生操作:用“厘米”作单位量课本的厚度,汇报测量结果。提问:怎样才能准确地说出它的厚度呢?
教师引导:要想比较准确地说出课本的厚度,就要用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评析:由猜身高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巩固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由用“厘米”作单位量课本的厚度不能准确表达出来,创设认知冲突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导入新课。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毫米”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用来表示“很小很小”的长度单位。
二、 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认识1毫米。
师:1毫米有多长呢?
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用笔尖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子?你知道这每一小格是什么长度单位吗?(毫米)那么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让学生互相在尺子上指出2毫米、5毫米等长度。
(2)体验1毫米。
①实物感知:请大家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和10张纸的厚度,以加深对1毫米长度表象的建立,你能举出厚度是1毫米的实物吗?(如银行卡、电话卡等)
②动手比划:用拇指和食指夹住1分硬币,再将1分硬币抽出,看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有多大,即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比划1毫米,看谁比划得准确。
(3)应用毫米测量。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你知道数学课本的厚度和曲别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小组合作,先目测再测量,最后汇报交流,看哪个小组测量得准确?
2.认识分米。
(1)设疑引入。
学生操作:先用“米”作单位量课桌的宽,再用“厘米”作单位量课桌的宽,汇报测量结果,说说你的看法。(用米、厘米作单位量课桌的宽,都不合适)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有没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呢?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
启发学生思考想象,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汇报并说明理由。(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比较好)再让学生用10厘米学具量课桌的宽,汇报测量结果。
教师:这10厘米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补充板书课题:分米。
(2)认识1分米。
让学生说说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数出10厘米长度吗?①从0刻度起数10厘米,②从任意刻度起,数出10厘米,同桌互相数数看。
(3)体验1分米。
①让学生闭目想象1分米的长度并比划1分米;
②举出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实物;
③做1分米的学具,互相量一量,看谁做得准确?
(4)推导米与分米的关系。
指名学生用1分米的学具,量黑板上1米长的纸条,每量一次,做一个记号,一直量完,让学生说一说,一直量了多少次?那么1米等于多少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5)应用分米测量
小组合作测量课桌的长、宽。先目测课桌,说出它的长、宽各大约是几分米,再用1分米的学具来测量,看谁估测准确?
师:你还知道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评析:教师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引导学生操作测量、比划想象、目测估计,直观感知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及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自觉地将“毫米”、“分米”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学生的长度观念和估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培养。
三、 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投影仪出示)
跳绳长2_______课桌高7_______
蜡笔长6_______小明身高130_______
曲别针长28_______粉笔长75_______
文具盒长2_______铁钉长38_______
2.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橡皮的厚度和铅笔的长度,并说说它们各大约是多少?
3.改错。
小明说,今天我买了一块长4米、宽2分米、厚8厘米的橡皮。
聪明的小朋友,你对他的说法有什么看法?请将不合适的长度单位改过来。
4.游戏。
请四名同学戴好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再自述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评析:本环节设计了填空、测量、改错、游戏等数学活动,将长度单位的整体认识巧妙地渗透在活动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深刻理解了长度单位间的相关性,从而促进了学生头脑中长度单位知识结构的发展。整个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便于学生积极参与,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了各自施展的舞台,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四、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能用手势比划1毫米、1分米的长度吗?能说出所学的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吗?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吗?对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
评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和交流,既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