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对小学英语新教材编写的商榷

作者:姚冬琳




  小学PEP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在继承以往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又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目前已通过审订的教材中是使用范围很广的教材。它在分析研究多种国内外小学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博采众长形成了特有的编写体系。与国内其他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相比较,小学PEP教材有自己的特点。重视语音教学,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听说领先,注重情境创设;寓教于乐,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与保持;融合多学科知识,注重学生完整世界观的构建等等。但是它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作者对本套教材小学PEP(三年级始)全八册教材有以下质疑,以供商榷。
  
  一、 有关插图
  
  小学PEP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卡通人物富有趣味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阅读热情。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插图的设计、排版、类型等方面还有些许瑕疵,达不到图片运用的理想成效。
  1.插图排版不合理。插图排版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三年级下册这方面的问题较多):
  各种图片的摆放位置不恰当,如教材中小汽车朝青蛙飞驰的图片,其实是两幅不相关的图片,但由于摆放不恰当让人误解。
  多个图片在有限空间里摆放得过于紧凑。教材中多处图片有这种情况,如单词排列过于节约空间,各种交通工具叠排在一起等等,影响视觉获得与学习效果。
  图片要呈现的内容并不突出,易让人混淆。如新单词“zebra”所对应图片中的斑马一点也不突出,与图中其他动物长颈鹿、狮子的比例一样,在没有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学就会产生误解,不知“zebra”指哪种动物。
  图片不能体现事物的主要特征,易误导学生。如新单词“water”图片,水一般是用玻璃杯来盛,而不是用咖啡杯。看图并不能识其义,毕竟并不是所有小学生都已经认识咖啡杯上“water”这个英文单词。
  2.插图内容缺乏时代感。教材内容要联系社会生活且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这就要求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如单词“type”所对应的图中的打印机已是时代淘汰的产品,现实生活中已很难见到。这样就起不到插图的直观功能,反而需要教师作过多的解释。
  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多处出现学生考高分就高兴,考不好就伤心的画面。在对话中讨论考试的分数,孩子得了高分就高兴,得了低分就难过等,不利于使学生形成对分数的正确看法,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过于强调分数对学生的意义,这是过时的教育思想,与现行课程改革的教育评价的思想是相左的,失去了时代的意义,也违反了现行倡导的人才价值观。
  3.插图设计出现错误。在插图的设计中出现了错误,如:不可能图形。六年级上册中出现的主题公园图中的过山车的轨道的设计根本就是错误图形,这种轨道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是不可能图形。
  教材中的同一角色在整八册书中的着装与着色不一致。如伴随小学生一起学习的Zoom的卡通形象,其肤色在不同册书中,不同页面中均不一致。甚至在同一组图片中,不同图片中的同一角色着装也有不一致的情况。
  4.插图类型单一。R.E.Mayer根据图片的用途,区分了四种教科书中常用的图片:(1)装饰性图片:旨在取悦读者;(2)表征性图片:描述的是单一的成分;(3)组织性图片:描述各成分间的关系;(4)解释性图片:解释某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四种图片的运用应遵循一定的心理学依据。
  现行教材中呈现的几乎全是绘制的图片,很少有实物的照片。这种单一绘制的插图脱离了学生现实的生活场景,在图片中找不到学生真实生活中对应的实物,完全是一个虚构的生活世界,不利于学生完整生活世界的构建。教材图片的类型应该全面而丰富,涉及实物图片、照片、素描图、漫画、卡通等多方面。
  在教材中装饰性图片与表征性图片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其中的装饰性图片,有些选用不是很恰当,易让人误解其对话的含义,属于无关的有趣内容。六年级下册“Let’s talk”的对话,其图片是“拍照、爬山、吃火锅”,而对话涉及的内容是“唱歌、跳舞”。易让人产生认知错误,增加注意负担。六年级下册多处出现同样的情况,对话与图片所表达的内容并不一致。
  5.插图颜色。图画色调鲜明,生动活泼,极易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且鲜明的色彩对小学生正确色感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教材多处出现颜色不分明的色彩搭配。如教材中五个彩球图中的颜色并不分明,并不是日常生活的鲜艳色彩。且教材在好些插图中呈现的颜色也不是人们普遍公认的色彩。
  6.插图人物形象不突出。在八册教材中设计了一些特定的人物、卡通形象一直伴随孩子们一起生活学习,让小学生面对课本产生亲切感,熟悉感,也为学习增加了乐趣。这些人物形象有中国的、美国的、加拿大的等,不同国度的人物在服装、脸型、肤色、发型等方面的特征并不具有明显的特征,在画片上很难去区分其姓名、国度,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扰。
  
  二、 有关歌曲
  
  最新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对于歌曲教学提出了一定的目标: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二级水平(即小学毕业时英语应达到的水平)要求小学生“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可见歌曲在英语教材的编订中得了相应的重视。但现行教材中出现的歌曲还存在以下不足。
  教材中的歌曲选用不够“洋化”。虽然每一单元都有一首英文歌曲,但歌曲主要是根据本单元内容需要而编制的,目的性太强。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唱歌掌握相关的单词、日常用语等,但另一方面这些歌曲比较难学会,且易遗忘,也就达不到设计者的初衷。歌曲选用的目的应是激起与保持小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乐学;同时让学生学会一些优美的歌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自编歌曲的基础上同时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选用一些经典的英语儿歌。经典歌曲旋律优美,审美价值高,不易遗忘,且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哼唱。如“Heads、shoulders、knees、toes”,“Ten little Indians”,“The More We Get Together”,“哆来咪”,“铃儿响叮当”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的乐趣,兼顾达到歌曲教学的效果。
  
  三、 有关语言
  
  教材在语言的呈现上存在不真实或不地道的表达,或是说有很重的中国式英语的味道。主要涉及到两方面:一是语言情境的真实性问题;一是语言本身的真实性问题。
  如教材中出现的“What’s your name?”真实的外语交际环境中一般不这样问,太过正式、居高临下、不够亲切,而用“May I have your name?May I know your name?What about you?”或其他。
  如教材中出现的“I teach lessons”,“I sing songs”就是明显的中国式英语,不是真实地道的英语。
  教材中还设计了一些明知故问的问题,语言没有真正的交际意义,在真实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如 “What’s this?”没有人不知道那是黑板或其他熟识的东西。如“Where is your mouth?”“Where is your hand?”“Where is your ear?”“Where is your nose?”在真实生活中没人会问这些问题,这样的语言是缺乏交际意义的。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语言的呈现关键在于提供适合的场景,如设计一个小故事:“小熊维尼怎么了?他的眼睛、鼻子、嘴、耳朵到哪里去呢?你快帮维尼找回来吧。”同时提供一张维尼的空白脸孔。让学生在上面画出脸部的器官,在画的同时进行以上的对话;或设计一个猜的场景,用一块布蒙上学生的眼睛,提供一些脸谱让学生来猜其器官部位,并进行以上对话。这样呈现语言就使其具有真实的交际意义。因此编写者要有意识避免不真实的语言和明知故问的情景出现,只有地道真实的英语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才能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
  总之,新教材存在的问题在使用中会日益体现出来,除了上面提到的插图、歌曲、语言外,还有像中西文化的融合、字体大小、字体颜色对比等方面还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