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从生命视角改进学校管理

作者:李越强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学校的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实效,最关键的是学校应有自身特色,将学校管理根植于学校教育教学、师生的发展实际之中,和谐构建,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
  
  一、 求解——建造适宜生命生长的教育乐园
  
  “以人为本”这四个字不是挂在墙上的装饰品,作为校园文化,我们要让思想“落地生根”,让其蕴藏的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的一种形象、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牌。
  
  1.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在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基础上的微观思考,它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时,它又要具体可感,具有可操作性,易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过程中,被全体教师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
  
  2.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学校应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这种制度文化体现了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率,它的重点是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教师管理者的身份应得到凸显,应树立“教师第一”的制度文化理念,从而来实现大家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进而激活每一个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3.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有“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学校管理中,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及学校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流。
  
  二、 实践——意义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行动
  
  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其理念正在从传统的认识体系走向实践体系的变革,教育不仅仅是认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意义。这个变革对于理解教师专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三位一体”,追求课改教研一体化
  “三位一体”即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三者一体化。“三位一体”并不是将教研、科研、培训三者简单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实际问题,通过教育科研活动解决;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遇到问题,通过培训解决。最终实现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培训资源共享;要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三者的区别是:校本教研从方法层面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即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校本科研从理性的层面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即解决“应该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校本培训从理论、知识、方法、技能层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师校本教研和校本科研的能力。“三位一体”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向实践转化,有利于促进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
  
  2.解放教师,立足行动研究
  一是自我反思日常化。教师应从撰写教学札记做起,选取“小而实”的问题进行反思,然后沿着写教学反思日记、进行叙事研究、开展案例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的顺序自下而上逐步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把“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作为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发现问题就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使自我反思日常化、平易化。同时,教师要跳出个人反思的小圈子,自觉融入到集体中间,以集体智慧引导自己跃上新台阶。二是同伴互助区域化。联片教研工作要实现“三结合”:第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平时以各个学校为单位开展活动,周末或节假日以联片为单位共同活动。第二,小活动与大活动相结合。小活动指的是短周期、少步骤的“短、平、快”项目,解决的是个性的、现实的问题;大活动指的是长周期、多步骤、通过分工协作才能完成的项目,解决的是共性的、长远的问题。第三,“托管”与“自管”相结合。学校结合具体实际对教师的课题给予指导、整合,并系统化为学校的课题体系。这样,就把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了,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改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是研究的成果,是最重要的成果,最有价值的成果。
  
  3.重新审视,制订培训方案
  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期的发展目标,使教师成为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技术、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及创造性的教育者。我们应注重教师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全面、发展、辩证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差异,公平调控差异。积极探索“参与·分享”式等双方积极互动的培训模式,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全程培训,如“自下而上”的培训、“互动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实战式”培训、合作研究式培训、实践带动式培训,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教师培训的主旋律。对新教师,可以提倡多方拜师,结对子,开现场课,提供各种比赛机会,创设各种展现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成长。对大部分熟手型教师,要引导自主读书,有选择在参与各类研究活动,多外出学习,倡导写教育故事,提出奋斗目标如“名师工程”,引导其在专业领域上纵深发展。对骨干老师学科带头人,他们有较深厚的理论支持,应委以重任如传帮带,定期开设示范课,开设专题讲座,发挥其指导、示范作用,并在榜样作用中审视自己的成长。对学校的教研员,就要求他们深入课堂,创设教研氛围,指导各科教研组有效地开展各类活动,并至少在一门学科中起专业引领作用。在校本培训这个平台上,务求通过多规格、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让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致力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整体素质,促使教师的价值保持在一个不断提升的状态。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介入,专业引领,创设交流合作平台,从而使教师的人才资源变成再生资源,进而促进学校发展。
  
  4.专业生活史,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机制
  撰写“教师专业生活史”的主要目标是:追求教师的专业化,建立以教师自律为基础,从学校内部推进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教师通过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回顾,体现教师自身的人格和认知特性、知识结构,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影响。形成专业成长的转折点和关键、个人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成功案例和教学诀窍。使教育自身的专业知识的隐性化进而成为显性化的有效策略,使教师间的经验得到交流和共享,同时又集中了优秀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才能,使之成为同类教师发展的财富。
  
  5.合作备课,互动交流中全员提高
  有专家曾经指出,新世纪中国课改中的教师职业,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上最具变化的职业。新课程必将带来教师的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备课方式,开始走向合作备课。我们的设想是这样的: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位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职称、学历),承担相应的一部分内容,拟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方式、预想的效果、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并在每周的常规教研时间里,由一位教师作为主讲者,向本组教师宣讲自己的设想,争取大家的意见,求同存异,实现资源共享。凡是宣讲讨论过的教学设想,即可作为本组教师教学实践的参考,每位教师根据具体实际运用时自选调整。我认为,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摆脱彼此孤独的感觉,而且可以满足新课程所提出的重大要求——课程的综合化。只有教师之间相互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同时通过合作备课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得到了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
  
  6.科学评价,全程全员参与
  新课程下的教师评价制度应是怎样的呢?内容上要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把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在组织实施上要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要动态地全面地看待评价结果,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
  
  责任编辑:陈国庆